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 哭嫁歌是哪个民族

时间:2023-12-02人气:作者:未知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 哭嫁歌是哪个民族

文章目录:

1、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

2、高山族婚俗,你所不知道的民族婚俗

3、为什么叫印度开挂民族 看了就知道

4、你一定不知道这些中国未识别民族

5、我们不知道的民族,昆格人图片

6、猜你喜欢:

1、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

世界上有非常多种别样的习俗,也许大家不是非常的了解,这也造就了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在每个民族人民心中都是永远铭记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就有非常多的习俗了,你知道哭嫁是在哪几个民族间盛行的吗?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吗

维吾尔族的待客方式,十分讲究

维吾尔族音乐特点是什么

维吾尔族和土耳其人的关系

2、高山族婚俗,你所不知道的民族婚俗

高山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有违犯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高山族婚俗为台湾的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习俗,结婚之前有纹身、纹面仪式、长跑背新娘、泼水送新娘等习俗。高山族婚俗是高山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岳母考察准新郎

住在台湾花莲地区的高山族小伙子爱上姑娘后。就砍柴割藤,大大方方地送到姑娘家去,表示爱慕之情。大胆一点的小伙子,放下柴担,还会向姑娘的伊娜(妈妈),阿玛(爸爸)问好。姑娘呢,如果看中了小伙子,也会亲亲热热地到小伙子家帮着挑水 杵米 做饭。

宠爱女儿的伊娜,除平常细细观察小伙子的一举一动之外,还会到部落头目家了解小伙子的劳动、 品行和健康情况。如果头目说:“ 马拉格(勤劳)顶呱呱!”姑娘的母亲还会亲自考察小伙子的勇气和能力。这时,她就会悄悄地躲在牛棚边,让部落头目把小伙子叫来。一见到小伙子,她就从牛棚里拉出一头大水牛,并用劲地拍打牛屁服,牛受惊了,迅即朝前奔跑。小伙子见到水牛,就要迅速冲上前去抓住牛角把牛制得服服贴贴。这样,姑娘的母亲才会笑逐颜开,表示放心了。

这以后,姑娘和小伙子就可以公开自由来往了。小伙子为了表现自己勤劳,天亮前就要砍好一大捆柴禾放在姑娘家门口。姑娘也常到小伙子家勤快地挑水做饭。干完活,男的必须送女的回家。按风俗男的必须走在后头,让女的走在前头,这样一应一和地唱着歌回家。过了一、二年,双方便可以定下婚期了。

要结婚先纹身

台湾的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之前要举行纹身、纹面仪式。姑娘在结婚前一二天,就必须举行。纹身时要用刀在额头、面颊、唇部以及胸、腹等部位刺刻各种花纹图案。在所刺部位鲜血淋漓之时,涂上墨或一种植物染料。因此,无论是纹身还是纹面,都是一件其痛苦的事情。但是,姑娘如不面、纹身,小伙子就不敢同她结婚。而对于男子,他祗有在纹身、纹面之后,才算跨过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取得了结婚的资格。

这种习俗,现在台湾省还有一部份高山族同胞中继续保留着。姑娘结婚之前两颊仍要刺羽状花纹,叫做“刺嘴箍”。若不举行这种纹面仪式,男子就不能和她结婚。对于男子来说,如婚前不纹面、纹身,姑娘也不会和他结婚。

新娘婚前要实习

台湾阿美人是高山族的一个支系。阿美青年恋爱时,有一种独特的传统习惯,即开始恋爱的一个月后,女方自愿到男方家里劳动一段时间,当实习新娘。阿美人把它叫做“米达别”,意思是成亲前的一道难关。原来,阿美人的传统习惯是,家庭由女人来当家。在结婚前女方到男方家劳动一段时间,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使爱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使女方锻炼当家理财能力的一个机会。

在姑娘到男方当实习新娘期间,男方家庭把她当作自己家庭成员一样看待,共同劳动,一块吃饭。但实习新娘不住在男家,每晚都由男方陪送回家。劳动时间多长,主要由男家决定,但事先保密,不让姑娘知道。一般从二、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姑娘经过实习,男方如果认为不行不满意,那么男方必须提出充足的理由,并给以一定的劳动报酬。

一路长跑背新娘

鲁凯人是高山族的一支。他们的婚礼,从跑步开始,以跑步结束。举行婚礼这天,新郎携带着聘礼,由亲友簇拥着,从男家出门便跑,要一直跑到女家门口。然后,新郎和众亲友齐声高叫,好象是在告诉新娘:新郎来接你来了。其实新娘已被女家亲友用三根麻绳绑了起来,并被藏在了隐蔽处。新郎和众亲友在门外高喊,一直要等到女方亲友在院内唱答之后,新郎才与众亲友涌进女方家门。

在院内,新郎向女家父母献礼物,然后便到处寻找新娘,找到新娘,新郎掏出刀子割断麻绳,接着背起新娘跑步离开女家。在归途中,新郎仍然要背负新娘。无论女家、男家多远,应该一气跑回男家。即使新娘高头大马,男女两家相距离又远,新郎背得气喘如牛,汗落如雨,也不能让新娘以步代“背”。

娘家泼水送新娘

泼面盆水是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着新郎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中抛下,泼面盆水者即刻捡起扇子猛扇,边扇边念着:“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泼面盆水意即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厮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 离婚之意。拿扇子猛扇猛叫意思是“女儿嫁出去了,又了却一桩心愿”,所以“好高兴,好凉快,好痛快啊!”

挂尾蔗示和睦

挂尾蔗是女儿出嫁后第二天回娘家时,由母亲所赠予的,高及二、三丈。“挂尾蔗”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着蔗尾的甘蔗,要刚从田中连根拨起仍保留看青蔗叶的甘蔗,它与带路鸡一样,每逢回娘家都要送,每次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思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着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致能“有头有尾,白首相偕”,同时要象甘薪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其绑蔗用的“九尺”红带子所代表的意思与“绑带路鸡”的红带子一样,也有“长久”之意。

3、为什么叫印度开挂民族 看了就知道

自从动态图风靡各大网络,印度是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开挂是在游戏中作弊使玩家获得超能力似的。印度的人真的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开挂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本期的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相对落后的机械化水平

无论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印度无疑已经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地区大国。但是,其经济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增长困境当中。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背后,是落后于中国三四十年的机械化水平。很长时间里,印度的gdp组成中,三产的比例呈现“高-低-高”的马鞍形模式,与中国的“低-高-低”完全相反,和发达国家的“低-低-高”也大有不同,包括制造业和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一方面印度的基础建设及设备施工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建造和搬运大部分靠人工。有人说,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瘦弱的女子,把整袋混凝土往肩上一扛就走,感觉回到了中国七八十年代。

另一方面,制造业和工业化的落后也意味着高效生产工具的缺乏,这种缺乏不仅反映在建筑业,同时也表现在农业生产、餐饮业服务等各个方面。普通的劳动人民根本无力支付购买昂贵的机器。在代替基础劳动的工具和器械十分缺乏的状况下,印度人特别是底层劳动者才不得已努力通过长期大量的重复练习练就超高技术提高自身的效率。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一个拥有12.6亿人口、且25-30岁的青壮年占人口比例近40%的国家,印度劳动者充当着“机器”,各种开挂神技其实是无奈的选择。

目前,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在印度愈加严重。当下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已超50%,反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则逐年减少,制造业占gdp比例仅有15%,农业占比也有所降低。在雄心勃勃的新总理莫迪的推动下,“印度梦”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实现工业化,而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差不多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词。

交通道路建设面临特殊挑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印度人开挂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挂”在车上,火车、汽车、摩托车……印度人总挂在车侧或坐在车顶。“挂车”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人口众多,交通运输设施需求巨大,但其道路发展建设速度跟不上现实需要。公路网络远远不如中国密集、完善,目前一半印度国土没有公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公路不足四分之一。

在从新德里到班加罗尔长度为1,500英里的公路上,卡车经常要行驶4-5天时间。在白天通过主要的城市时,驾车人饱受交通拥挤和禁止通行规定的折磨。相比较公路而言,印度的铁路网相对完善一些,但同样面临老化问题。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2.5万公里铁路,然而2006-2011年只新建了1750公里线路。

在印度,修路——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都面临着独特的印度式障碍。

其一是征地问题。1894年的征地法案赋予地方权力征用私有土地进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然而权力滥用现象严重,遭到农民强烈反抗,2013年出台的新土地法也备受质疑。只要有一个人反对,这条路就不能修建,致使印度推出的大型交通项目困难重重。

其二是政府贪腐问题。印度政府官员自己都承认,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往往有一半被各级官员给吞噬掉了,致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干扰。

在车上开挂并不是没有风险的事。缺乏交通设施导致交通工具超载现象非常严重,这无疑是印度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每年,印度有1200万净人口加入劳动力大军,但是印度的失业率仍在增长。尽管印度现在确实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这个国家每天都有389个人失去工作。在印度,多达97%的劳动者都是受雇于所谓“无组织部门”,没有正式的月工资,也没有保障和福利可言。而且,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是在做长期工作——60%都是在做临时工。事实上,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就业机会出现。曾为印度贡献着近一半就业机会的农业收缩最厉害。与此同时,新企业建立速度也退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在这种劳动力供求极不平衡的状况下,大部分年轻人又不具备技能,无法参与进现代经济。因此,他们只能增加自己的工作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取得赚取生活来源的工作机会。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越能干的员工越受欢迎。为保住为数不多的珍贵饭碗,很多人将自己的工作做成了“杂技”。“开挂”工人极具市场竞争力,反过来促进产生了更多“开挂”工人。四年之后,印度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将达到世界第一。可是,这对印度究竟是福是祸,是会推动经济增长,还是会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我们暂时还无法下定论。

高度固化的社会等级

在印度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印度是十亿人的国家,一亿人的社会”,说的是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问题。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固化了每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公开资料显示,印度种姓制度源于早期印度教,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印度种姓制度虽然已经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被废除,但印度社会时至今日也没有摆脱种姓、宗教的强大影响力,个体的职业选择受到家庭背景的重大影响。例如,剃头匠的孩子,只能继续做剃头匠,厨师的孩子只能做厨师。这种类似世袭的观念已经深入印度人民的心里,地位低下的人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从事体面的工作。因此,一些人一辈子就只干一样工作,长年累月下练就了极高的熟练度和技巧性。同时,由于他们的后代也只能在这个行业谋生,工作技能得到了很好的代际传承,祖祖辈辈的积累下,“开挂”变成了一种家族绝活。

4、你一定不知道这些中国未识别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是指,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名族。但是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之外,还存在着一群被大家遗忘的人,他们就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中国有六十一个民族被归纳为中国未识别民族,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吧!

还想要了解》》红山文化玉器特点

艾努人

艾努人是中国新疆的一个民族,属于中国未识别民族的一支,现暂时被定成维吾尔族。不过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人称他们为“阿布达利人”(abdal),带有贬义。艾努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车、疏勒和英吉沙等县,人口据估计约10000人。他们与外界交际时讲维吾尔语,对内则使用艾努语,外族较难理解。艾努人的起源仍有争议。

克里雅人

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克里雅河尾闾上,被政府划归为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有渊源。环境如此恶劣的沙漠腹地,居然还有世代居住的原始牧民。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尾发育的绿色三角洲,在茫茫大漠里,这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当地政府曾想把他们迁出这片不宜居住的土地。但他们自称克里雅人,恋土难移。

托茂人

托茂人,中国蒙古族地区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蒙古族地区。60余户,300多人(1986)。

自称“托茂”、“托茂家”;汉、回等族称其为“托茂鞑子”,汉文史籍称“骆毛鞑子”、“骆毛人”、“托茂人”,均为“托茂”的异写。“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原在今海晏县)的属民,因有这部分属民,故该旗俗称为“托茂公”。

古格人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在文化上通过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多民族文化,形成一支独自一格的民族。

康家人

康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康家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生活方式混杂了回族、土族,因此现在康家人认为自己是一独立民族,和周围的民族不太一样。人口约500-600人。

5、我们不知道的民族,昆格人图片

中国云南,是全国民族最多的一个地方,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只有四个民族是汉族没有的,而云南也有很多的未识别民族,因其人数少,文化不成熟,而被人们忽略,本期的未识别民族带你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民族,昆格人。

还想要了解》》十族是哪十族?

昆格人自称“忽”,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

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由于他们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布朗族相近似,暂时划入布朗族。昆格人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信仰原始宗教。

民族文化

语言

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传说

相传,昆格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我国内地一个叫做“纳库里”的地方经昆明方向迁徙而来。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小部分人肚子饿了在昆格山下的深涧里捉蟹充饥而耽搁了赶路。吃饱肚子后,查看前方族人砍芭蕉树留下的记号时,发现被砍的芭蕉树已经长出一尺多长,认为肯定追不上族人了,便留了下来。昆格人自称“忽”人,傣族因此称之为“空格”,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

节日

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

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婚礼

昆格人自古推崇一夫一妻制,崇尚自由恋爱,但也有父母包办的。昆格人大都认为,包办的婚姻不会长久,一般采用自由婚姻。以前昆格人不准许与外界民族通婚,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之风也吹进了昆格人山寨,与外界通婚人数逐渐增多。

以前,昆格人男方送给女方家彩礼一般是结婚当天宰杀的猪、牛前腿各一支。如今,这一习俗逐渐被改变,因为新娘家在结婚的当天也要杀一头猪、牛,吃不了那么多,彩礼就变成了现金。至于送多少,视男方家的经济条件而定。

新郎新娘给坐在桌前本村寨最年长的男性老者倒上两杯酒,新娘的父母拿出一个新包,挂在新郎的肩上,包中装有给女儿的嫁妆,一般是银首饰。长者将手放在新包上,口中念念有词,说着祝福语。敬酒礼毕,新娘拎起家中的一个小凳子,与父母没有道别语,跟着新郎走出家门。路上,新娘紧跟新郎,一前一后向新郎家中走去。

相传,昆格人新娘在出嫁这一天,与新郎走出家门后,要紧跟在新郎的后面。如果彼此之间相距太远,遇寨中放养的猪从两人中间穿过,夫妻就会分离。

6、猜你喜欢:

标签: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