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怒族乐器有哪些,常见日常乐器
2、常见日常食物相克大全
3、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
4、怒族传统乐器,古老弹拨乐器达比亚
5、怒族人的美食有哪些,怒族人日常饮食
6、猜你喜欢:
1、怒族乐器有哪些,常见日常乐器
怒族人民天生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幼,几乎个个能够闻歌起舞,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他们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见的怒族日常乐器有达比亚(又称“怒族琵琶”)、短笛和口弦等几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僳僳族称之为“其布厄”,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例如琵琶舞)伴奏。其通体用木制成,三角形或梨形音槽,有柄,颈微屈,颈端四轸,系同等粗细四弦,系4条羊肠弦,现多改用钢丝弦,正面蒙以松木薄板,其上开有若干小圆形出音孔。以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
达比亚在演奏时,琴头向左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拨。音量较小,音色明亮柔和。因演奏曲调不同而有多种定弦法,以中间两弦奏旋律,外边两弦配以和声衬托。在当地的歌舞中,乐手们兴之所至,往往会改变持琴姿势,把琴举过头顶,反持于右肩上歌舞,颇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
口弦
口弦这一乐器则为女性专用,怒苏语称“几味”,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三片弦较一片复杂,有三个音,其中一个音是固定的,音程关系为162和512。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常装在刻有精美的鸟雀图案的弦筒内,挂在胸前作装饰品。
口弦演奏时以左手执片尾,右手拉线头,并将有笛部位靠近口腔产生共鸣。音量高低由口中气流控制,声音低沉、悠扬,娓娓动听。不仅在舞蹈中吹奏,也是花前月下少女向情郎倾诉衷肠、表达感情的乐器。
短笛
男女皆吹,但在舞蹈中多为女性吹奏,怒苏语称之为“独独丽丽亚”,是民间常用古乐器。笛长4寸,有4个音孔,发出6532四音,音乐温柔,曲调优美。此外还有一种直笛,称“匹丽丽亚”,有6个音孔,吹孔以蜡代替作为簧片发音,音色细腻,流畅优美,是一种自娱演奏用的乐器。
怒族善于演奏乐器,他们的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变”(也就是达比亚)和“拟力”两种怒族乐器来“弹”。不论男女自小就要学习,如果大了还不会,就会被认为是笨,有可能连对象也找不到。
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边”,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姑娘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可以“弹”,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据说,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婚都不曾说过一句话,期间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怒族人对音乐的感悟确实是非同一般。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2、常见日常食物相克大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是不能同时食用的,因为它们在风水命理中是相克的,而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是会合成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那么,常见日常相克食物都有哪些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1、鸡蛋+糖精——同食中毒、死亡。
2、豆腐+蜂蜜——同食耳聋。
3、海带+猪血——同食便秘。
4、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红糖——同食胀死人。
6,狗肉+黄鳝——同食则死。
7、羊肉+田螺——同食积食复胀。
8、芹菜+兔肉——同食脱头发。
9、番茄+绿豆——同食伤元气。
10、螃蟹+柿子——同食腹泻。
您可能也喜欢:
阴宅风水中应该注意的几大风水原则
阴宅风水:详解什么叫做砂?
盘点阴阳风水之形家断语
阴宅风水常识:阴宅吉地的基本要求
3、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
傣族是我们非常了解的一个少数民族,从小时候的课本上就能了解到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傣族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少不了乐器的伴奏,本期民族乐器大全带你了解常见的傣族乐器。
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
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以前主要流传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在云南,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近年来在国内外颇受瞩目。
葫芦丝属於簧管内乐器。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竹管插入葫芦的一端有簧片。中间竹管为主管,两边为附管,主管上开有七个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无按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下固定音,用作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因为它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亲柔而得名“葫芦丝”。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巴乌流传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间,是一种弹簧震气吹奏的乐器,外形类似笛子,常用于自娱自乐性的独奏,极富民族特色,但在云南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象脚鼓的敲奏方法十分丰富,往往随表演情绪需要而指、掌、拳、肘、脚并用,鼓点纷繁多变。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甩鼓、摇晃转身等动作,十分诱人。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
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现在,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
击鼓人夹鼓于左胁下,双手击鼓面。击鼓前,要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哄鸣悦耳。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着。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
4、怒族传统乐器,古老弹拨乐器达比亚
怒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多个民族交错杂居,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怒族文化中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达比亚。
达比亚又称“达边”,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达比亚”是怒语,傈傈族称之为“其布厄”。
据怒族老人云:“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乐器,别的民族所用者,包括傣族玎琴,都是由怒族传去,达比亚虽有琵琶之称,但其形制唐琵琶要古老,唐琵琶在传入之初已有品位,而达比亚至今无品。
达比亚通体用木制成,三角形或梨形音槽,有柄,颈微屈,颈端四轸,系同等粗细四弦,系4条羊肠弦,现多改用钢丝弦。正面蒙以松木薄板,其上开有若干小圆形出音孔。以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
达比亚在演奏时,琴头向左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拨。音量较小,音色明亮柔和。因演奏曲调不同而有多种定弦法,以中间两弦奏旋律,外边两弦配以和声衬托。
达比亚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如琵琶舞)伴奏,在当地的歌舞中,乐手们兴之所至,往往会改变持琴姿势,把琴举过头顶,反持于右肩上歌舞,颇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
怒族善于演奏乐器,他们的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变”和“拟力”两种怒族乐器来“弹”。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变”,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
女青年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可以“弹”,他们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据说有的青年从认识到结婚都不说过一句话,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5、怒族人的美食有哪些,怒族人日常饮食
怒族是分布在我国云南、西藏,境外缅甸地区的一支民族,拥有瑰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要了解怒族文化,从怒族人的饮食习惯方面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今天就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怒族人的美食有哪些吧。
咕嘟饭
怒族人的主食是包谷、养等粗粮,然而他们粗粮细做,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咕嘟饭”便是其中之一。“咕嘟饭”的原料是包谷面或荞面。先把一满锅水烧开,舀去一半水待用。将包谷面或荞面装进锅里,盖上锅盖煮。等水渗透包谷面或荞面后,用小勺搅拌,这时面粥会越煮越稠。
之后把先前舀出的开水适量倒进锅里,盖上锅盖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这样做出来的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之后,回味绵长。由于在烹任过程中,会发出"咕嘟咕嘟"的面粥沸腾声,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咕嘟饭”。
漆油茶
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是他们待客的名饮料。
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沟通,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此刻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琵琶肉
琶琵肉腌制的具体方法,是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还要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
放置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况下,头年腌制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于腌制方法复杂,存放时间较长,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6、猜你喜欢:
弹拨乐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