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7人气:作者:佚名
平安车险怎么样
从一开始,保险理赔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利益纠葛。
我和我的车主都是普通司机,遵纪守法,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纳税,为国家做出相应的收益。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其实大部分人对法律的了解很少或者说相当多。我对相应的交通法律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对国家相应的法律只有片面的了解。所以不是因为用户不懂法或者法律意识不够高。用这种信息来忽悠用户,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企业要想做好自己的文化,就必须赢得用户的认可和同意。当然,我承认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因素。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一直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获得用户对其企业文化品牌和口碑的认可。以我个人的了解,我觉得平安保险一直是服务最好的公司。作为一名普通司机,感谢平安保险常年不断的保驾护航。让每一位车主都能安心驾驶中国这片土地,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对平安车险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服务态度也很认可。但最终还是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很不幸,这个意外发生在我身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单方面事故。故事是这样的,2020年10月中下旬的晚上七八点,我的车在进小区的时候不小心撞上了小区的龙门架。然后下车查看周围情况,看是否再次发生其他重大事故。现场观察,是普通的保险杠损坏事件。安全无误后打电话给保险公司。电话那头保险公司的服务也很周到,很周到。第一时间询问是否有人员伤亡。如有人员伤亡,请第二次及时拨打120询问事故最重要的实际情况。客服了解相应事故情况后,无大碍,请通知相应理赔员联系我,赶往现场。很快,不到10分钟,理赔员的电话就来了。我问了一下事故的大致情况。在现场了解情况后,我问车是不是停在小区门口,影响了其他小区业主的正常出行。我可以把车停在一边等吗?我得到了理赔员的口头同意,把车挪到小区大门边等着。等了30多分钟,理赔员还是没赶到现场。然后理赔员的电话又来了。经过一些谈判后,索赔理算员同意明天将车开到4S的商店进行定损。事后,这辆车被开到4S的一家商店进行损坏评估。初步损坏评估结果是,前一年保险杠损坏,中网损坏,大灯损坏。整个定损费用8000多元。然后4S店负责保险对接的人员通知。索赔人在平安现场的损失评估结果是8000多元。过了几天才知道8000多。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按照一个普通事故的正常流程,去保险公司做了相应的损失评估。这时我接到了保险公司理赔员相应的电话,说我的车上有早期划痕,不属于这次事故造成的问题。跟我协商37驾,我承担30%,保险公司承担70%。当时保险公司给出的相应解决方案,我并不认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车有新伤或者旧伤。不等于这次事故造成的用来沟通的筹码。保险公司提供的第一个方案我承担30%,但是从保险公司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来。我的车确实有明显的旧伤,但并不代表我会马上报保险公司维修理赔。相信作为广大平安好车主,普通琐事一般不会去找保险公司理赔。这可以归功于良好的保险广告和品牌宣传。所以普通车主不去保险公司承担普通小事故的责任,算个几百块也没什么。但是在这次事故中,前保险杠损坏了,不是几百块钱就能修好的,而是整个保险杠都要更换。我承担30%是指前保险杠的全部费用由车主自己承担,车主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过错买单,但不代表保险公司推卸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在全保的第一年买的车。如果是旧车,我可能会接受保险公司提供的方案。我一边不同意保险公司提供的方案,一边表示马上上报,并向上级汇报情况。同时他含糊的告诉我,如果这件事继续下去,保险公司可能会拒赔。你什么意思?当场没看懂,但是有点迷茫!我没当回事。我以为是最常见的交通事件,就没在意。显然,作为利益的受害者,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也会使用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但事实要客观公正。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判断,然后做出相应的结论。在我不接受提供这个方案的保险公司所谓同事的时候,其实作为我自己,我也在分析这个事件的过程和原因。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是什么?是赔偿太多,还是因为我交的保险一年6000元?事故造成8000元,所以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损失。保险公司与车主协商,尽量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责任。奇怪,这是大品牌应该做的吗?(在平安的广告品牌宣传中,平安是中国不能倒闭的大公司。我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上过很多课。导师所说的觉知和平是中国最大最好的。)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走程序就完了。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客观意见?
事故的第一阶段:
所以我想思考并假设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平安把定损交给了第三方机构。平安只进行内部流程审计。如果所谓的第三方机构能够为平安挽回一定的损失,平安也会对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但是,有了这次事故,相信很多车主都会和我一样,对平安这个品牌感到失望。
第二个原因:其实更简单。车主法律意识淡薄,事件不清不楚,打信息的擦边球,通过第三方的所谓组织来忽悠车主。让主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伪装。
第三方组织的合伙关系。我们一起忽悠保险公司理赔吧。当然,我假设的两个问题只是我分析的原因,不代表大家的观点。我相信平安公司这么大的品牌,它有相应的制度来管理和完善它的所谓授权或者说它的人事制度。
在此,我声明一下,我从来没有从事过保险行业,所以不了解平安公司的管理制度,我只是客观事实来分析这个问题的发生。
这件事沟通过后,时间过得很快,半个多月就没了。我的车还停在4S的店里。又一次接到保险公司关于现场取证调查的电话。我对平安公司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充满期待,于是约了相关工作人员做了相应的记录。但当我到达他的所在地时,那是一个汽车城,一眼望去是BBA的专属之地。我四处找了很久,到处找人,但是没有找到,又打了很多次电话给他。我确定。原来,平安的理赔员正坐在梅赛德斯-奔驰4S店的办公室里等我。实际上,我对那首曲子不是很熟悉。难道就不能请你用高挑的腿去迎接吗?作为平安的忠实消费者,我不在乎某些个人的行为,采取这种方式去见他的客户。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品牌,这不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应该做的相应事件。每个员工都应该对公司的品牌有深刻的理解。管理哲学和核心价值观。经过一番口头交涉,还原了事故的全过程。在这件事上,我被当作囚犯一样审问。最后双方的结果都不是特别愉快。很明显,还是我题目里说的利益纠葛。其实有些车主也累了,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告诉我,保险公司要查清真实情况,拒绝赔偿。我还说大哥现在什么年代了,我们能不能真诚一点,你赔,不赔,不赔,别满脑子都是名堂。我们对至少一个品牌的认知度有多高?企业文化管理有多深?
最后被要求在家等。已经20多天了,还得等结果。你要不要都无所谓。就等着吧。结果将在11月29日揭晓。我等待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拒赔。他说的原因不是特别详细,他给的答案是司机掉包了。天哪,我心想,我已经在现场了。他怎么会给出司机掉包的结果?没有完全理解。他也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官方通知,就是下面那个所谓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打电话给我拒绝赔偿。而且是不同的理赔员,不同的电话告诉我。平安拒绝赔偿。你想给我发书面通知吗?让我想想你发的是什么书面通知。寄了也没关系,但是既然打了这么多次电话,能不能问一下我的地址在哪里?那样的话,你怎么能发给我呢?我怎么能接受呢?是不是又在试探主人,输了一个深水炸弹,看主人的心态?因为我的意图和他的策划,我不得不陷入这个漩涡。我是说,何必呢?何必呢?真的没关系为什么说没关系?其实并不是因为那几千块钱。这辆车20多万。我买得起,也一定能修好。不然我为什么要买?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的价值在于他为主人做了多少事,而不是所谓的筹码。整个事件过程中,我就是想把双方的责任划分清楚。说实话,周日我接到了所谓的平安理赔员的口头电话。我没有查他的工作成绩,他是不是一个安全的人,我不知道。就一个电话,平安拒绝理赔。那时我正在一家购物中心购物。这是一个多么愉快的周末啊。一个电话让我内分泌上升,精神压力大,血压高。我以为还好,我还挺年轻的,血压瞬间就降回原点了。这么简单的事有必要问这么多问题吗?
今天是11月30日。我还是和大多数车主一样。去投诉我的不公正或者东西的维修费用,甚至所谓的拒赔。相信很多车主都给保监会打电话投诉过保险公司。我们可以打电话给保监会,但我们必须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所有关于是否打这个电话的问题,以及后续处理的结果,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打电话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是否有理有据。
事故的第二阶段:
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司机改包:电话里,听保险公司理赔员透露的几句话。我好像明白了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对于他给的理由,我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告诉你详细的过程。我说保险公司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所以司机掉包,拒赔。我在想,我们已经在现场了,但是你们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赶到现场查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其证据似乎是通过当时现场周围所谓的摄像头拍摄当天的相关视频给出的。司机换包拒赔的一个原因。我想说,大哥,我们一直在现场等你的到来。车里没有其他人。总共有两个人。你怀疑司机掉包只是因为车上除了司机还有多余的人吗?请问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否已被彻底核实?
换句话说,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举报人不一定是车主本人,也不一定是司机本人。如果说公司的车出了事故,我想问一下公司法人是否应该来现场报案?保险公司的哪些规则和章程对此有约束?请保险公司相关人员注明。
第二种可能也存在,就是司机喝酒,对方司机不喝酒。但遗憾的是,那天没有接待,我已经很多年没喝酒了。所以不存在酒驾,更不可能掉包,相关人员一直在现场,等待保险公司理赔员的相应指令。如果我觉得保险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赶到现场造成损失,我有一个提议,建议保险公司调查当时门口岗的保安。
第三种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的司机无证驾驶,或者驾照过期。事故发生后,我当场掉包与保险公司和公安人员互动,但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是按照法律法规合法上路的。
为此我搜索了我国的相关法律以及与司机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但是没有找到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除非只有另一种可能,这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规定,我们广大车主是不知道的。与国家宪法无关。如果你这样想,那我就能理解保险公司为什么拒赔了。因为这是他的决定,你必须按他的方式做。其实这样的小事,好像都是保险公司说了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这是我提出的三个问题。保险公司到底是进行了核实,还是笼统地找了所谓的相应证据拒绝理赔来忽悠消费者?如果这种行为继续下去,是否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其实在我心里,说实话,我还是挺感激平安公司的。在我作为第一个二手车司机的第一年。在这次重大事故中,平安公司帮了我一把,把我从这次重大事故中解救了出来。不要陷入诉讼。所以七八年过去了,我一直首选中国平安公司的保险。从第一辆车,第二辆车,第三辆车,包括现在出事的第四辆车,我还是选择平安公司的保险。所以,希望平安公司相应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不在乎平安公司赔不赔,也不在乎赔我多少。这是从一个清晰的角度把两个东西分开。截至今天,11月30日,我的车仍然停在4S商店,等待保险公司支付修理费。太巧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录用通知。温馨提示:您的车险可以报价。。。。。
但我要感谢广汽传祺的代步车服务,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这样一个举动表示深深的认可和赞许。
2020年12月1日
40分钟前发布的。
平安保险公司怎么样
我持有中国平安很多年了,从2014年的不到20元到现在的50元左右(之前已经复职)。七年多来,无论是16年跌回20元,还是去年超越90元,我都是只增不减,是忠实粉丝。以下是我个人从平安基本面和估值两个方面对这匹大白马的看法(此时评论平安似乎有风险:):
一.基本原则:
从历史上看,中国平安无疑是一匹基本面非常稳健的白马,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内含价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领先行业。
近期,以平安为首的保险公司正处于行业转型期,将由代理人规模效应驱动的粗放式发展向线上线下结合的多渠道高效发展转变。在转型期,业绩受损的概率很大,未来三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保守预计2-3年业绩不会增长甚至下降。2019年净利润增长20%以上其实有点虚,利润所得税减少。实际上税前净利润只增长了5%,跟停滞差不多。个人认为,2020年业绩下滑是转型期的正常反映,2021年大概率表现不佳。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还是乐观的。目前我还是选择坚持。有五个原因:
1.中国保险业的渗透率远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分别排在世界第38位和第46位。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寿险保单数量不足1张,仅为0.8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说明行业空还是比较大的;
2.高峰人口,主要是70后,即将老龄化,这将带来保险业的需求。从历史经验来看,高峰人群是所有行业兴衰的始作俑者(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教育行业……);
3.在中国平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代理人规模减少了40%以上,但业绩并没有大幅崩盘。反而人均销量增加了,这至少不能证明转型的失败;
4.近期平安连续操作的公司回购,以及以马明哲为首的高管增持,都显示了公司及管理层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5.中国平安的股息率逐年提高,既是回馈股东的良好姿态,也是公司稳健发展的证明;
6.互联网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最近处境不好,保险业作为金融支柱,输不起。个人认为安全性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估价:
我们从市盈率的角度回顾一下近期的高点和近期的低点,看看中国平安的估值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如下图(请注意,这里没有还原)。中国平安最近一次低点出现在2015年8月,市盈率8倍,此后开始上涨。但从a股市场的情况来看,这个位置只是第一个低点,后面还有三个低点,这也说明了中国平安在股灾中的韧性;2018年1月股价创新高,市盈率升至13倍的较高位置;2019年1月回调至7倍市盈率;2019年9月,股价创新高,市盈率重回11倍;2020年3月,由于转型的不确定性,市盈率降至8倍。2020年12月,股价再次创新高,市盈率达到12倍。现在股价将近腰斩,市盈率低至7倍(如果静态市盈率5倍的话)。
理解市盈率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企业本身的成长带来的每股收益的变化,这是股价上涨的源头;二、市场群体意识给企业定价,既预测了企业的未来,也有各种情况造成的偏见。正因为如此,市盈率才有波动。从中国平安的情况来看,增长的历史表现一直很好,净利润和内含价值的年复合增长都超过20%。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平安目前的静态市盈率和2015年8月低点的市盈率是8倍,但是复权后股价从当时的25元涨到了现在的49.47元,这是企业自身成长带来的价值。那么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会有大的变化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中国的保险业远未达到高普及率(与美国相比,很明显,保险业的普及率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的)。其次,我们这一代人口红利高峰已经进入并将继续进入对保险的需求窗口期。最后,中国保险龙头平安虽然在积极转型,但这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转型。企业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变,近期盈利空(疫情,Luckin咖啡赔偿)等原因都是短期影响。所以至少目前来看,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还是比较确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长期增长没有问题,而市场组定价又到了历史低点,现在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预测:即使短期内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每股收益也可能受到影响。考虑到去年第四季度的内含利润,极端情况下,我假设2021年净利润下降15%,2022年逐步回升,假设增长0%。那么2021年和2022年的预测每股收益为6.885元。假设大家的群体偏见逐渐消失,市盈率保守估计是历史中位数的10倍。平安2021年和2022年的预测股价将达到68.85元!现在49.47元,我愿意放心持有,期待成功转型,恢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