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加油怎么用(滴滴加油怎么用滴滴价)

时间:2023-10-30人气:作者:未知

滴滴加油怎么用(滴滴加油怎么用滴滴价)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里的这句话,用来形容瞬息万变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可谓最恰当不过了。

虽然当下在反垄断等政策下,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是滴滴无疑是目前受到挑战最大的公司之一。

从上市首日最高点的18.01美元,到美东时间8月15日的8.32美元,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滴滴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点腰斩。但更严重的,是滴滴App被下架,新用户也无法注册,业务遭受巨大冲击。此时,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七部门针对滴滴的联合调查还在进行当中。

实际上,还有两个底层的原因在于:一是滴滴的“烧钱逻辑”;二是“涉嫌垄断”。在主营业务遭受重挫之后,滴滴抓住了能源这一“救命稻草”。笔者发现,滴滴旗下的滴滴加油、小桔充电,遵循的还是以“烧钱的逻辑”去扩张,然而中国互联网早已不是烧钱的逻辑了。“得用户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口号,比“低价”更能吸引用户的,是优质产品和服务给用户带来的良好体验。

可惜的是,在这一方面,滴滴旗下小桔充电、滴滴加油等业务,都受到了用户的诟病,网络上用户的抱怨、吐槽、投诉等并不少见。

烧钱不能给行业未来,满满套路被用户吐槽

在加油业务方面,今日头条用户“做有心的草根”表示,“滴滴加油总觉得会优惠很多,但是套路满满!”“做有心的草根”详细列举了滴滴加油的几大问题:一是表面看似优惠多,实际优惠都不到3角/L;第二,滴滴合作的加油站基本都是小型加油站,油品质量也得打个问号;第三,滴滴平台上显示加油站的挂牌价格,是加油站自己上传的,真正的机器显示价格实际上高于挂牌价格。

为此,“做有心的草根”颇为愤恨地表示,“滴滴被罚,一点不冤!玩的全是套路!”

与此类似,知乎用户“永远的悟饭”也特意在知乎上提醒网友,“用滴滴加油的车主要留意下优惠政策,别被误导!”“永远的悟饭”特意强调道,“别被大字体迷惑了,还要留意一下附近的小字体,那才是最需要我们留意的重点!”而这条帖子下面的评论更是热闹,有网友表示有被导航到距离远的油站,价格比同事高等“被区别对待”的经历,不免有大数据杀熟之嫌。

小桔充电也不例外,新浪用户“秦翔725”就在“黑猫投诉”上说,“小桔充电对外宣传重庆金融中心充电站每度电收费0.37元,充电结束后实际收费0.8元,客服解释该站点只有5个充电桩参加,但是宣传页上未作任何提示,误导消费者前往充电,未尽到商家应该告知的义务。”

加个油,充个电都要这么小心谨慎的,用户体验能好得了吗?

主业务受阻,能源业务烧钱

实际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争议,和“烧钱模式”脱不开关系。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借助着资本的力量,并通过不断烧钱,成为了网约车行业一家独大的存在。

这个“成功”的经验,也被复制到了新能源领域。滴滴加油、小桔充电也一直效仿,试图通过烧钱的方式,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平台司机、车主、充电桩运营商、加油站等各方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

“烧钱补贴——吸引用户——占领市场——吸引资本——收割市场……”这是滴滴加油、小桔充电在能源领域,师从滴滴出行而学来的行为模式和烧钱闭环。

从8月1日到现在,滴滴加油大搞高温补贴,疯狂“撒币”。不仅在全国大搞直降活动,新老用户满110/120 /150元前7-10升直降0.4元-3元不等或新老用户不限金额前20升直降0.2元-1.5元不等,而且还有加200返10元加油津贴,满150-50的叠加优惠券。要知道成品油的控价其实是相当严格的,直接受发改委指导定价,滴滴加油大力度活动的优惠所带来的“羊毛”,自然就出在自己的身上,由此,其烧掉的真金白银可想而知。

实际上,6月份开始,滴滴加油的大规模补贴就已经开始,包括满120-150元,前10-20升国标半价或满120元前10-15升直降1-3元不等的直降,和新客加100返200优惠券(面值为150减25至50元优惠券不等)的活动。7月份,这个活动再度加码,在原来基础上,也给老客加100返100优惠券的补贴(面值为150减25至50元优惠券不等)。

还有去年十一期间,滴滴上线的“滴滴喵喵节”活动,推出101亿元巨额补贴,其中就包括加油、充电等服务的优惠补贴。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滴滴加油曾推出“满100元立减60元”活动,新用户购买“加油必省宝”相当于四折加油,简单粗暴。

小桔充电也不例外,在4月份推出“小桔钜惠充电节”活动。彼时,小桔充电在广州、北京等全国29个城市推出充电服务费1折起的活动,以及9.9元购买总价值99元的充电券包。如此超过市场正常促销行为的超低价竞争,在国家高举反垄断大旗的背景之下,受到了巨大争议。

尽管如此,小桔充电依然“我行我素”。时至今日,仍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烧钱补贴,例如在青岛、贵阳、大连等地,长期上线1.99元购买18元无门槛抵用券(6张3元无门槛券)活动等。

当下的互联网已没有了烧钱的逻辑基础

必须强调的是,纵使滴滴加油、小桔充电仍然把“烧钱竞争”视为圭臬,但是滴滴已经不是当年资本簇拥的滴滴,互联网已经不是十年前的互联网,监管大环境也不是当年的监管大环境。所以,一定程度上,烧钱扩张已经不存在逻辑基础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滴滴当年是借助乃至裹挟了资本,而小桔充电的“能力”远远不及当年的滴滴。

要知道当年最疯狂的时候,滴滴一天就烧掉了1千万美金。而如今的小桔充电,完全没有这样的资金基础。一是,小桔充电本身并没有相应的融资消息出来。二是,滴滴上市募集的资金,按照滴滴的招股书披露的,是这么使用的: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另外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的募资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很明显滴滴加油、小桔充电似乎哪一个都不完全符合,在滴滴庞大的体系里,能分到多大一杯羹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如今产业链上的商家和用户,更具反垄断意识。

有人想着垄断,自然就有人反垄断。而且相比过去,现在市场上的各类商业主体,反垄断的意识和执行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比如,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5月份的时候,广州数十家充电站运营商,就曾向政府部门举报小桔充电平台涉嫌“二选一”垄断市场,要求对相关行为予以查处,并且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第三,从实际竞争层面看,充电服务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多元市场,而且地域性很强。

小桔充电初期主要依托滴滴生态内的电动网约汽车规模优势,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私家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面对滴滴生态外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小桔充电优势或许不再,甚至有可能成为后期扩张的绊脚石。

第四,广大用户可能并不想“先期受一些小恩小费,后期失去自主选择权”。

这点很好理解,当年网约车烧钱大战时,那些经常打车花个几块钱甚至不用花钱的用户,在多年以后终于发现了——“当年占的那点便宜,最终都是要加倍奉还的”。

第五,烧钱扩张即使短时间好使,但是在监管不断趋紧,反垄断重拳不断出击的情况下,触碰“红线”的后果可想而知。

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等,认定小桔新能源、海南交控、南网电动、海南电网等设立合营企业,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并对上述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

写在最后

古语言,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无论是滴滴,还是旗下的滴滴加油、小桔充电,当下最应该的一个关键词,或许是——敬畏。敬畏市场,敬畏用户,敬畏法律,敬畏监管……而不是仅仅敬畏资本。滴滴加油套路满满,小桔充电频频烧钱的操作,一方面反映出滴滴主营业务受挫,急于开辟新业务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说明,如今市场环境和形势都不一样了,烧钱补贴已不是万金油,甚至可能会遭到“反噬”。

标签: [db:关键词]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