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件明清瓷器在德国被盗!听这两位德国教授说些啥

时间:2023-09-17人气:作者:未知

9件明清瓷器在德国被盗!听这两位德国教授说些啥

另一方面,也证明着他们是强盗,正如雨果的名句——“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文 |海上客

德国科隆有关部门表示,当地一家博物馆被盗。

欧洲、中国媒体相继于9月13日起报道此事。之所以引起瞩目,无非两点原因——

其一,8月,刚爆出大英博物馆超2000件文物失窃,最大可能是监守自盗;

其二,这次实锤了,德国发生窃案的博物馆名为“东亚艺术博物馆”,丢失文物为9件中国明清时期瓷器!

海叔更要说,巧了!宣布辞职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196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



位于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失窃文物清单

撇开巧合不谈,从欧洲接连不断发生博物馆窃案,以及他们实际收着不少中国文物来看,我们的担心就不多余!

怎么办?

1

位于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规模肯定没有大英博物馆大。如果用互联网行话来说,这是一家垂类博物馆——只收藏、展出东亚艺术品。

大英博物馆至今语焉不详,声称丢了超2000件文物,但具体丢了啥却不说清。与此不同,东亚艺术博物馆已经向警方列出失窃清单,共9件价值约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80万元)的中国明清时代瓷器。



参观者观看在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一幅中国清代绘画作品图:新华社资料

具体说,则是明朝时期的两个花瓶和一个碗,以及一些清朝时期的物品,制造时间从16世纪到19世纪不等。

当地警方称,一群“不明身份的人”破窗而入,随后从陈列柜中偷走了这些瓷器。

相关报道也称,由于被盗物品有完整的记录,很容易识别,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赫特尔说,她希望能找到所有失窃物品。

事发后,科隆负责艺术和文化的市议员查尔斯宣布,将对博物馆的安全进行审查。

这么看,总感觉在科隆丢失的明清瓷器,大概率能够找回——除非窃贼老羞成怒,与警方来个破釜沉舟。这一点,倒是要提醒科隆警方,注意在寻回文物前,就隔空对窃贼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纯个人观点——我们以前提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其实颇有心理建设的意涵。

2

问题是,如果寻回这些文物,是否有必要要求德国方面返还中国?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

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山曾公开表示,他的意大利朋友还一直说,意大利有必要从美国收回被盗、被掠文物呢!

换言之,收回被盗、被掠文物,并非纯粹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索要,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意大利国家安全警察2021年12月30日说,意大利警方与美国警方合作,在美追回201件失窃文物,这些文物估价合计大约1000万欧元

单就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窃案来说,当然要看失窃明清瓷器的来源与路径。海叔个人认为——

如果加以调查、溯源,这些失窃文物是某一时期合法出境到达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有完备的收藏手续,则这些失窃文物理论上仍可以为东亚艺术博物馆持有、展出。

如果这些失窃文物,以及东亚艺术博物馆馆藏其他源自中国的文物系当年强盗掠走,比如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抢走的,则中国完全有权声索。

在大英博物馆窃案曝光后,《新民周刊》曾做过一组封面报道——《大英博物馆迷雾重重》。



《新民周刊》封面报道版面

提及旋涡中的大英博物馆,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伟芳教授如此表示——

目前看,无论如何,大英博物馆都没有做好对文物的尽职保护。

大英博物馆是国际知名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该怎样善待、保护文物有明确的规定。

该协会于1986年通过《博物馆道德准则》更是体现了全球博物馆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博物馆道德准则》不仅对相关国际法律秩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限制了其成员国的博物馆管理活动和会员的专业行为。

作为博物馆行业的基本标准,这份准则对博物馆的设立条件等等有明确规定,也对博物馆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有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定,基本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显然,大英博物馆没有遵从规定。



大英博物馆有800多万件藏品,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那么,位于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就做好对文物的尽职保护了吗?从该馆文物被盗的情况看,显然其有不足之处!

3

丢失文物的是德国的博物馆,不妨听听德国人怎么说。

9月15日,在上外、商务印书馆、北大等共同主办的“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启动之际,汉堡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Uwe Fleckner(傅无为)教授称: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冲突不断的时代。艺术史,不仅该致力于历史研究,更该关注古往今来的政治与社会议题。



傅无为9月15日在上海北外滩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发表讲话

按照傅无为的话说,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有关文物鉴赏、艺术史研究,很难再以国界来区分研究课题。

比如假如不了解17世纪全球海上贸易,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时期的荷兰艺术?

如果不甚了解欧洲对亚洲艺术的接受,又如何对法国印象派的起源等作出精确的判断?

又如,不具备非洲艺术的知识,也就对欧洲的立体主义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欧洲近现代艺术的发展,是受了世界各地艺术的滋养的。这还仅仅是从相对来说纯艺术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如果引申下去,在海叔看来,如今一些欧洲的博物馆里藏着,甚至藏匿着来自中国、埃及、中东等地的精美文物——

一方面,他们当然代表了欧洲曾经强大,强大到足以得到世界各地的文物;

另一方面,也证明着他们是强盗,正如雨果的名句——“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完全可以说,这些文物在欧洲的博物馆里摆放多久,就能证明他们强盗做了多久!

唯一的改悔出路,该是让文物回归!

傅无为可是用中文说的,说得很不错:“我非常荣幸,就全球合作的价值谈些看法。”他认为,对于艺术史研究也好,文物保护也罢,现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开展国际合作,由来自不同的国家的科学家通力合作,以对话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海叔认为,这当然是文物最终回归的漫漫之路的第一步。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弗兰克·费伦巴赫在讲述早期现代欧洲艺术中的“生机之眼”

同样来自德国的汉堡大学讲席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弗兰克·费伦巴赫则已经开始实践。其力邀来自中国和东方的学者讨论不同文明对“力量”的艺术描绘等等,其研究对象当然也包括那些在欧洲诸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

不得不说,唯有全球研究者——历史学家、艺术史研究者、政治学者、记者都关注起那些藏于西方博物馆中的被强盗掠夺的文物,才可能达成未来其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目标。

而如今,比如大英博物馆,就连来自德国的,刚刚辞职的那位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都不能完全掌握究竟有多少馆藏。有人能长期在此监守自盗,如果不是在电子购物平台亿贝(eBay)网站被人发现售卖痕迹,则从18世纪、19世纪以来的大盗行径,无非改做了小偷小摸——小偷偷了大盗的赃物,而偷盗的本质依然如故!这,可不行!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