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欧盟关税霸凌,忌动口不动手(欧盟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时间:2024-10-06人气:作者:未知

回应欧盟关税霸凌,忌动口不动手(欧盟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原标题:回应欧盟关税霸凌,忌动口不动手)

以下文章来源于底线思维 ,作者雁默

观察者网时评专栏

没有意外,欧盟惺惺作态了半天,还是对中国电动车动了手。其中最狡狯的成员就是西班牙,总理佩德罗·桑切斯访华时甜言蜜语一堆,结果投了弃权票,虽然这一票就算改投赞成,对结果也没影响,但深刻体现了未来5年欧盟对中国的姿态——你有可能得到我,但你永远得不到我。

也好,让我们摆脱情感纠缠,在商言商地用谈判视角看问题。

一言以蔽之,欧盟要的是“技术转让型的中国投资”于本土落地,仿效当年美国汽车业不敌日本时的因应方案,想要市场准入,就来美国设厂,以保护竞争力江河日下的美国车企,并保住本地就业。

在德国首都柏林,一名男子走出一家大众品牌汽车经销商店。资料图:新华社

中国车企在欧洲设厂以服务本地消费者,本身并不是坏主意,坏就坏在欧方用关税胁迫的方式要求中国买单。日本政府当年的输诚,虽没有击垮竞争力强悍的日本车企,但为美国“301大棒”的野蛮有效性开启了一大恶例,形成了美国人心中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大棒有理,打你无罪。

换言之,若这次中国学习当年的日本,为蝇头小利或“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而委屈求全,依了欧方,这将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埋下各种恶果。

况且,这一次的故事有点不同,中欧当前在电动车技术上的差距,远大于美日当年的技术差距,骄傲的美国也并没有要求日本技术转让,因此中国绝不可为了欧洲市场而承诺技术转让,让霸凌者低成本掠夺中方努力积攒出来的技术果实。

我最近才在台媒发表了一篇台半导体厂技术转让给印度塔塔集团的合作案,这家厂商(力积电)就是受到景气转淡,以及不敌大陆同行竞争,连连亏损下才只好“变卖祖产”,其处境与如日中天的大陆电动车厂完全不同。

当然,从谈判角度来看,没什么是不可交易的,重点在于互换筹码是否等值(或等价)。

例如,中方可要求欧方,以共同研发为契机媒合双方企业,并享受欧方的政府补贴,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彼此共享专利。由于研发基础是中方的技术成果,合作以求精进,因此中国政府无需补贴。如此一来,“政府补贴”就不应被视为贸易障碍,而是新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此一规则,中方是重要参与者。

简言之,以优势技术促成新的国际规则,是值得中方考虑的战略,既解决当前的问题,也为将来的国际贸易规则铺路。不容易,但值得一试。

欧方不可能接受吗?未必。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受邀为本届欧盟委员会写了一份报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就能作为中国寻思欧洲战略的线索。

欧洲央行前行长、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资料图:新华网

德拉吉的报告,欧洲的讣闻

关于欧洲的未来计划,欧盟邀了三份稿,其中有两份都是意大利前总理的手笔,除了德拉吉,莱塔(Letta)也写了一份。不过德拉吉的报告更引人瞩目,因为该报告里的建议,欧盟全做不到,形同讣闻,但也正由此可见欧洲之病难以自愈。

德拉吉的报告长达400页,是一份详实的“欧盟困境指南”,必将成为未来研究“欧盟衰亡史”的宝贵史料。

越了解欧洲现况的欧洲人,读了就越想哭,德拉吉分析得鞭辟入里,命中要害,但就像电影《女人香》里的那段经典台词——“现在我走到了人生十字路口,我一直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无一例外,我都知道,但我从未选择那些道路,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太他妈难了。”

若用一句话概括这份400页的报告:欧洲只有变成美国,或中国,才能与中美竞争。

德拉吉指出,欧洲应克服三大挑战:缩小与中美的创新差距;如何使脱碳与竞争力兼容;如何增强经济安全并减少依赖。

第一题,有赖于松绑大企业合并的监管,催生欧洲的跨国大企业,以强化创新能力。

第二题,有赖于将竞争力与压低清洁能源价格挂钩,让减碳成为一门好生意。

第三题,有赖于建立自主供应链,以摆脱地缘政治依赖。

简言之,欧盟应投入巨资,以政府干预的形式“重燃成长”,包含创新、自主、脱碳产业工业化。德拉吉给出了10个产业——即能源、关键材料、数字化和先进技术、能源密集产业、清洁技术、汽车产业、国防、航天、制药业、运输——的具体改革路径,以作为报告中最有价值的页面。

德拉吉的宏伟愿景,需要三个条件:团结的欧洲,庞大的资金,以及集权而强大的领导人。

首先,欧洲团结?不存在的。只有欧盟发生严重危机才能勉强将成员凑到一起,但即便是俄罗斯所带来的所谓安全威胁,也不过促成了极为短暂的欧洲共鸣。而随着乌克兰的一路败绩,与制裁的无效,欧洲马上又分裂,且分裂得比以往更严重。

其次,钱,钱,钱,什么都需要钱。须知,即便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每年也只花费欧洲1-2%的GDP,而德拉吉喊出的数字是相当于欧盟GDP的5%的公共与私人投资(最多8000亿欧元/年)。钱哪里来?欧盟委员会发债,可能是一个途径,但这意味着成员每年要多拨款给欧盟,谁愿意出?谁又敢买欧盟债券?

其三,集权而强大的领导人?哪儿来的“天命人”?德法现在两个领导人都在吃土了,遑论在体制上将欧盟重新黏合成美式联邦制。欧洲建制派与极右翼的斗争,已经成了持久战,德法现状就是欧洲乱局的最佳写照。

由于以上三项欧洲都做不到,所以报告一出,立即就有欧洲舆论哀嚎,德拉吉证实欧洲衰退不可逆转。“因为太他妈难了。”

既然德拉吉报告如此正确,实现又如此困难,那就代表欧洲在现实中必须寻求与中美两国的合作,而中方不宜从欧洲整体的角度切入,应在不团结的欧盟成员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协助此一朋友圈尽可能实现德拉吉的愿景,自成一个亲华且繁荣的小欧洲。

诚然,这不容易,但透过贸易争端与技术优势,中国有条件重塑欧洲格局,前提就是别再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欧盟委员会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友岸”,也没能力团结欧洲。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拍摄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厦一角。资料图:新华社

贸易战对欧洲不利

只要中方寸土不让,贸易战对欧洲较为不利。当前欧盟委员会采取边打边谈的策略,就是假设中国会让步,如果中方的因应是“边让边谈”,那么欧方的“边打”就形同扩增谈判筹码——既然你会让,那我不打白不打。此其一。

关税只是第一道难关,欧盟若想参照美国的极限施压模式,未来还会以国安为由,彻底禁止“车用连网”设备中的中国制品,包含半导体、系统软件、通讯零件等等。不要忘了中东才发生的“低科技恐攻”,这事件是欧盟排除中国相关连网制品的最佳口实。因此,就算中方要让,也填不饱欧盟的胃口,关税谈完了再谈车用设备,让到最后会变成中国车企只能给欧制电动车“贴牌”,别以为这很荒谬。此其二。

中方的筹码绝对不止欧洲食品或奢侈品进口管制,还包含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

此前谈美国“301大棒”时我就提过,美国对中国的石墨征税,为何有宽限期?因为美方现在找不到平替。美国如此,欧洲又何尝不是?因此,石墨的出口管制也是筹码,它攸关欧洲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而这只是一例。此其三。

在电动车领域,如果中国将某些欧盟成员列为友岸国家,那么合作天地宽,如何抵销或避开欧盟的强制性关税,方法不会没有,只要有利于该国的技术与产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中方反制欧盟委员会的蛮横保护主义,那就是双赢,值得让。只是怎么个让法,要计算清楚利弊得失,谋定而后动。

从德拉吉报告中可看得出,绿色转型对欧洲十分重要,它攸关新的产业成长动力,也攸关能源成本的降低,加上欧盟本来就为自己设定了时间表,压力自然比中方大得多。况且,在欧洲人眼里,当前美国的贸易政策才是绿色转型的最大障碍,现在若完全隔绝中国的技术成果,欧盟的脱碳愿景将孤立无援,既达不到新产业目标,也达不到脱碳目标,能源成本亦难以降低。

还有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中国不能让电动车议题中的欧洲队友“失望”,如德国(车企),可以说是花了很大的力气警告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战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此后发现中方竟然一让再让,不但没什么后果,还反证了法、意等国对华强硬有理,那么就后患无穷,以后谁愿意与我们站在同一阵线?

总而言之,欧洲自认在中美博弈里自己是抢手货,将此视为手上最大的筹码,所以其姿态必然是“你有可能得到我,但你永远得不到我”,将小惠包装成大恩,用五毛跟中国换一块。这可不是我们所乐见的新规则与国际秩序,即便只为了避免被当成提款机,中方也不能无偿让步,或得不偿失。

有行业中人分析,即便被课征高关税,中国电动车还是有利润的。个人建议不要用这种阿Q思维看问题,因为关税不会是唯一的门槛,所有能压低整车成本的环节,都有可能被锁定为政府补贴的产物。我们现在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世界,而是凡事都可政治化、什么都能武器化的世界。

因此,在谈判桌上纠缠车价问题,意义实在不大,人家要的是你的投资与技术,就是不想要你制造的车。欧盟愿意持续谈判的意思就是,假装给中方一点希望,反制就不会太用力,用意不是达成共识,而是让你别还手。既如此,再谈一年都不会令中方满意。

总之,因应欧盟关税霸凌,切忌动口不动手。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