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门口“职业乞丐”被挂牌:乞讨者拒绝帮扶 每天朝九晚六“打卡”要钱

社会热点2023-03-20 18:23:19未知

成都文殊院门口“职业乞丐”被挂牌:乞讨者拒绝帮扶 每天朝九晚六“打卡”要钱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职业乞讨,车接车送,早九晚五,日赚千元。”这是一张贴在成都文殊院景区门口的警示标语,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标语旁边是两名老人,一名拄着拐杖,一名双手有残疾,他们被形容是“职业乞丐”。现场工作人员称,标语并非文殊院所贴,而是文殊坊的物业制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游客、香客不要轻信行乞、算命人员,以免上当受骗。


成都文殊院门口“职业乞丐”被挂牌

3月20日,记者在文殊坊街区观察,整条街区内暂未发现乞讨者,但有自称算命、看相、售卖红绳的人员在景区门口逗留。附近一名商家告诉记者,有很多乞讨者手脚都健全,看起来也跟正常人没任何区别,但每天都在沿街乞讨,可能确实存在影响街区容貌和骗钱的问题,“都快成乞讨和算命一条街了”。

记者梳理发现,文殊院及其周边街区乞讨的现象存在多年。警方、街道办、救助站以及相关部门都曾尝试介入整治,还曾对一伙专门利用残疾身体或残疾人乞讨牟财坑骗游客的团伙进行了抓捕,并照相建档,但多数乞讨者并不愿意进入救助站,而是换个地方或者隔一段时间后,又“重操旧业”。


文殊院景区外墙上悬挂的警示标语“拒绝职业乞讨”

据成都文殊坊街区管理方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他们之所以将这些乞讨者界定为“职业乞丐”并向游客作出提醒,是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目前已将警示标语撤下,用扩音喇叭提醒游客不要被骗。

车接车送 切莫上当受骗

文殊院景区门口悬挂“警示标语”引热议

对于成都人而言,文殊院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83年,文殊院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3月20日上午,文殊院“小山门”门口的空地,相关警示标语已撤下

20日上午,文殊坊街区内游人如织。在文殊院“小山门”门口,之前悬挂的警示标语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扩音喇叭,里面播放着“请勿相信算命、乞讨人员,禁止小商小贩进入园区”的内容。

在附近,立有多个“拒绝职业乞讨”“提醒游客不要相信那些卖红绳、卖红布的人员”之类的提示。和网传的那张用A4纸打印的警示标语有所类似,文殊坊街区内从头至尾都能看到一些提醒游客爱心施舍多留个心眼的标语或者展板。


成都文殊院门口“职业乞丐”被挂牌

“这些乞讨的人都是‘老熟人’了,经常在这里来,人数不止一两个,多的时候有十多个人。”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网上视频中的乞讨者,今天上午也来过,但到了门口后,被工作人员带离了景区。

这名商家说,在这伙乞讨者中,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也有零星地站在角落伸手要钱的中年人,还有身体有残疾或者拄着拐杖,身前摆个二维码或者空碗之类的,“本身很多游客或者香客都是冲着文殊院而来的,但由于不收门票,所以也没办法区分出到底是乞讨的还是游客”。


文殊坊街区内的警示标语

此前,文殊院门口悬挂警示标语提醒游客注意“职业乞丐”一事,引发热议,文殊院景区方曾回应称,标语是文殊坊街区物业方制作的,并非景区管理方所制作,但对于标语内容,文殊院一方表示也理解物业公司采取的措施。

沿街乞讨者拒绝接受景区帮扶

提出诉求“要一个场地,早九晚六乞讨”


文殊院

在相关平台搜索“文殊院乞讨”等关键词会发现,早在很多年以前,文殊院及其周边地点沿街乞讨者众多的现象就出现过。尽管文殊院用展板、公示标语提醒民众,爱心施舍时多留心眼,倡导人们警惕职业乞讨,但是这些乞讨者却逐渐成了文殊院的“老面孔”。

在“小山门”门口负责安保和执勤的治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职业乞讨者扎堆出现的问题,其实他们也很苦恼,因为这些乞讨者在街面上不仅乞讨,有时候还会走到寺院内或者佛塔的角落,直接向游客伸手要钱,“有些就说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了困难,希望能够帮助接济一下,有些就是卖惨、假扮乞讨者在要钱”。


文殊院

这些治安人员说,在门口售卖红绳、算命的人,会把红绳卖给游客,然后游客又跑到文殊院内,做出系红绳、放生之类的行为。记者注意到,文殊院景区内立有多个警示标语,一是“拒绝职业乞讨 慈悲与智慧缺一不可”,二是“拒绝看相算命 积德行善 命运自己主宰”,在水池旁也提醒游客请勿随意放生。

景区管理方也曾向这些乞讨者表达过愿意帮助他们的意向,但被对方拒绝,“街道办和物业这边也联合,跟这些职业乞讨协商过,了解过他们的诉求,如果他们有困难有需要,作为企业和街道都可以提供帮助或者帮扶,但对方答复的是他们需要一个场地,朝九晚六,只要能够获得游客的一些怜悯和施舍”。

文殊坊物业回应:

已采取多种措施 提醒游客不要轻信乞讨上当受骗

对于上述情况,成都文殊坊街区管理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长期观察,他们发现这群乞讨者其实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团伙”:每天准时九点钟到文殊院门口,有十到十二个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人一组,间隔几十米蹲点乞讨,进来之前和常规的游客穿着打扮都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几分钟,等到工作人员走远了,就摇身一变成了身体有残疾的“乞丐”。


文殊坊街区内的扩音喇叭提醒游客“不要轻信算命、乞讨人员”

目前,在接到游客对于这些乞讨者的相关投诉后,管理方已经采取了多个措施进行处理,一方面是职业乞讨者比较分散的时候,景区就用高音喇叭提醒游客爱心施舍多留个心眼,另一方面是职业乞讨者集中出现的时候,景区就张贴警示标语和围栏提醒游客不要上当受骗,“将乞讨作为一种职业牟利行为确实不可取,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是提醒游客不要上当”。

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关于职业乞讨者引发的争议不只是出现在成都,全国多地都曾出现过“职业乞丐”的身影,该如何面对这一群体或者更好地治理?有专家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在人流密集处设置扬声器,对来往路人进行提醒,告诫其远离职业乞讨者,同时也可以通过拍摄宣传片、开展防骗小讲堂等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的明辨能力,使其在面对职业乞讨者时不会因恻隐之心而施舍钱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