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在基辅警报声中感受危机下真实的乌克兰

时间:2023-08-01人气:作者:佚名

【环时深度】在基辅警报声中感受危机下真实的乌克兰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年多来,持续不断的战火给乌克兰和俄罗斯双方都带来巨大创伤。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7月中旬赴乌克兰首都基辅调研、考察,他近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在当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不同领域乌克兰人交流的感触。高志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乌克兰人民能过上和平、和谐、发展、富裕的生活,他表示:“和平并不会轻而易举到来,但是值得付出一切努力去争取”。本文根据高志凯的讲述整理而成。


基辅街头

36个小时内,我遇到3次防空警报

由于乌克兰全境都已禁飞,我的整个旅程颇费周折:我不得不先从北京飞到波兰首都华沙,然后从华沙坐火车到波乌边境,最后再从那里换乘前往基辅的火车。我在基辅只待了36个小时,但若加上来回的路程,一共花了4天时间。战争对国际旅行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

我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基辅经历了3次空袭警报。第一次是在第一天正午12时,因为警报很快解除,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第二次是在凌晨4时,黑夜里,警报声突然在四周响起,我赶紧戴上头盔,慌忙跑到酒店地下二层——持续战火已让这里成为“避难所”。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家规模不小的酒店当天可能一共也就住了五六个旅客。每个人都不说话,但又很紧张。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从“避难所”出来。

第三次防空警报发生在第二天的中午。当时,我和乌方人员刚在一家餐厅吃过工作午餐,正准备上车离开。突然,警报声再次在整个基辅城上空响起,周围每个人的手机上也响起警报,一时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轰鸣。很多人从我身边慌张地跑过,街头很快就一个人也看不到了。随行的乌克兰朋友赶紧把我拉进餐厅的地下室,并告诉我:“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地面上一切移动的物体都可能成为双方军队攻击的目标。一旦响起防空警报,所有人都要立即去最近的掩体躲避。”据介绍,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几乎一切地下空间都被开辟成了地下掩体:城市地铁站成了最大的“防空洞”——受苏联时代影响,乌克兰的地铁站都修得很深,所以相对安全;许多餐厅、办公楼、酒店的地下一层、二层也都被改成了掩体,但大多十分“简陋”,实际上很难保证安全。

尽管我在基辅停留36个小时就遇上3次防空警报,但实际上,俄罗斯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基辅。据当地人分析,这段时间内空袭警报比较频繁,主要是因为当时北约峰会正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召开,俄罗斯试图通过对基辅的空袭表达不满和“秀强硬”。

基辅街头已很难看到成年男子面孔

尽管目前战事主要集中在乌克兰东部一带,但在基辅及其周边战争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提醒着人们战火的惨烈。出基辅城向北走,可以看到郊区的路上仍然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设置了很多路障与铁栅栏,以阻止坦克的行进。我注意到,乌克兰的战备很严格,每一处岗哨都会对过往人员和车辆进行仔细检查,紧张的气氛非常明显。

基辅郊区的很多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有的楼房被炸掉了一半,在剖面处还能看到房间里的钢琴、家具,甚至挂在墙上的孩子书包;还有坍塌了一半的购物商场,里面一片狼藉。在战争期间,乌克兰政府大概也没有精力和资源修缮重建这些建筑,又或者他们想把这些留作一种“纪念”,所以这些建筑物就原封不动地保存在那里,让看到这些场景的人都感到十分痛心。

基辅城里的生活要相对平静很多。除了时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和每晚的宵禁,人们基本上能继续正常上下班、外出购物和就餐。在基辅的超市和店铺里,除了药品,我并没有观察到特别明显的物资匮乏迹象。物价也算平稳,一些粮食、蔬菜、水果的价格比北京和华沙还要便宜一点,当然进口的东西要贵很多。基辅的大部分餐厅也在正常营业,比如我去的那家餐厅几乎可以用“爆满”来形容。除了防空警报拉响时,街头的民众很少流露出紧张不安的神情,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不过,在基辅市区,凡是比较重要的机构,建筑外都被沙袋和砖头垒砌成的防御工事严密围住,大门紧紧封闭,并有士兵把守,旁边的马路上也到处可见军车和军人。刚抵达基辅的那天,我第一次在火车站看到了排成长队的救护车,看上去是随时待命,准备接送运抵的伤员。

我很难忘记在基辅街头看到的一张张面孔:有女人,有孩子,有老人,但很少有乌克兰青壮年男性。在基辅,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男性就是那些守在防御工事旁的士兵。有一次,一名穿军装的士兵从沙包旁出来,拦住我进行检查。我定睛一看,那是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连胡子也没有,脸上红红的,还带着些“婴儿肥”。这张面孔让我感慨万千:是否大部分乌克兰成年男子都已去了前线?

令人唏嘘的乌克兰“去俄化”进程

在此行中,我和乌克兰政府官员、军方人士和普通民众谈及对这场危机前景的看法,他们基本上都怀有和俄罗斯“抵抗到底”的心态。乌克兰政府在一些广场上陈列起在战争中缴获的俄罗斯的坦克、武器,以激发民众士气。不过,大部分乌克兰人,包括军队和政府的人士在内,还是基本上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北约身上。他们喜欢大谈“如果北约批准乌克兰加入,就可以如何”或“如果北约给我们再提供什么武器,就可以怎样”,尽管美国已经明确表态,在战争结束前不会考虑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

还有一些乌克兰人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内部政治变化上。一名乌克兰军方人士对我说:“乌克兰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或许不在战场上,而在莫斯科。”有人说这种想法非常“天真”,但也暴露出在冲突已经长期化、俄乌双方在战场上僵持不下的大背景下,乌克兰人一种无奈的心情。

在冲突爆发后,乌克兰上上下下“去俄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尽管这一趋势是从2014年就开始的,但毫无疑问,冲突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现在,基辅和其他城市的街头,已很难再看见苏联时代或和俄罗斯相关的雕像。不仅斯大林、朱可夫等苏联政治人物的雕像或纪念碑被拆除,就连俄罗斯作家普希金、苏联作家高尔基等文化人士的雕像也都不见了。在“去俄化”的背景下,乌克兰还在加速修改街道、乡村的名字。

此外,据当地人介绍,乌政府发布的命令实际上禁止了俄语在报刊、广播中的使用,尽管乌克兰境内俄语人口的比例相当可观。这些变化多少让人感到唏嘘,因为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走在街头,你根本分不清楚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长相有什么区别,他们讲的语言又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两国的历史文化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乌方很清楚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的重要性

乌克兰人怎么看待中国的角色?在此行中,我也和不少乌克兰人聊到这个问题。中乌1992年1月4日建交,2011年双方共同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各领域友好互利,合作发展迅速。

这次基辅之行,我能明显感觉到,乌克兰人现在对中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过去这些年来,美国的媒体和舆论对乌克兰民众的影响非常大。美国舆论想方设法妖魔化俄罗斯的同时,还意图把中国抹黑成“帮凶”。如今,很多乌克兰人几乎全盘接受了美国的叙事,觉得美国是帮助他们获得独立和自由,而中国“在帮俄罗斯”,这显然是对中国真实立场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

但另一方面,很多乌克兰人又对中国有一种期待——他们很清楚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的重要性,不少人还希望中国能利用同俄罗斯的“密切关系”对莫斯科施加一点影响。甚至有乌克兰政府人士提出建议:“中国能否作为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接管俄乌双方的战俘?西方和俄罗斯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冰点,没有西方国家能够扮演这一角色,只有中国可能做到‘一手托两家’,帮助双方的战俘获得人道主义对待。”从这位乌克兰政府人士急切的心情可以看出,乌克兰方面对中国在危机中扮演角色的重视。

离开乌克兰时,我一直在想,这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人民勤劳、善良、聪明、勇敢,只要得到很好的治理,完全可以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富裕国家。而乌克兰的美好未来,首先在于结束当前的危机,尽快恢复和平。

延伸阅读:

媒体:俄罗斯的最新核警告是在打心理战



泽连斯基

直新闻 俄国防部宣称,击落三架袭击莫斯科的无人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在周日警告,军事冲突回到俄罗斯本土不可避免,你对此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管姚:我注意到,俄乌元首周日都出席了公开活动。俄总统普京在防长绍伊古与海军司令尼古拉·叶夫梅诺夫上将陪同下,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海军阅舰式,非同寻常的是,参加俄非峰会的4位非洲元首,也受邀出席阅舰式。普京在讲话中虽未明确提及俄乌冲突,但强调俄罗斯正充满自信地推进执行俄海洋政策的各项宏大目标任务,持续建设强大海军,今年将有30艘不同类型的军舰入列服役。

而泽连斯基在视察西部城镇伊瓦诺-弗朗基斯克(Ivano-Frankivsk)的讲话,明显更具攻击性。他虽然并未直接认领当天凌晨的莫斯科无人机攻击,但毫不讳言,战争将逐渐回到俄罗斯本土,指向地标中心与军事基地,这是“不可避免且自然、绝对公正的过程”。在我看来,泽连斯基如此表态,等于是在吹响对俄本土加码无人机袭击的动员号。可作对照的是,此前泽连斯基在外访期间曾明确否认,与克里姆林宫无人机袭击有任何关联,乌克兰忙于自卫,根本无力搞境外攻击。



莫斯科遭无人机袭击

从最新无人机攻击事态来看,发生在莫斯科闹市商业中心,画面可见有高楼燃火,这已经是俄首都连续第二周遭遇无人机袭击。此前一周的袭击,发生在俄罗斯国防部下属机构附近,地理位置更敏感。更不用提五月间那两架在莫斯科心脏地带克里姆林宫上空坠落爆炸的无人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了。有不完全统计表明,5月以来莫斯科已至少发生不下20架次无人机攻击,尽管俄军方及安全机构都在强调,这些无人机绝大多数都被俄方捕获或击落,至今未造成人员身亡,但俄首都尤其是一些最敏感地带的防线一再被无人机撕破,确实也在变相见证泽连斯基的说法,莫斯科离战争并不遥远,甚至已不可避免地直接卷入战争。

结合CNN最新播出的独家专访画面,乌克兰还向其展示了自研的所谓大型海上攻击无人机,且乌克兰副防长直接认领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最新无人艇攻击,以及泽连斯基的最新表态,预示着乌方对俄本土攻击的力度将显著加大,机动灵活易操作的无人机,无疑会在其中扮演“攻击主力”。当然,俄罗斯对乌远程打击和无人机攻击手段同样备受重视。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直新闻 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昨天在社交媒体强硬表态,如乌克兰反攻得手,俄罗斯将被迫使用核武器,对俄前总统再发核威慑警告,你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管姚:各国外交发言人通常都有一个惯用术语,不就预设性提问回应。昨天,俄罗斯前总统在Telegram 社交媒体发布的帖子,恰恰是在谈这样一个预设场景。他是这么表述的,“设想一下,在北约协助下,乌克兰反攻取得成功,我们的部分领土被夺走,如此我们别无选择,将依据俄罗斯总统令的相关规定,动用核武”。一定程度上,梅德韦杰夫作为俄罗斯的“狠话担当”人设,通过最新核威慑表态,现在是越发清晰、明确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方最强硬最具杀伤力的表态,都由这位前总统来喊话,而且很多是由社交媒体平台发布。

事实上,梅德韦杰夫此前也已多次亮出核威慑底牌。去年4月,在芬兰、瑞典宣布放弃国家中立申请加入北约后,梅氏就曾警告,俄罗斯将以核扩张应对。去年9月,他也曾表态,要以战略核武坚决捍卫已从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的领土。今年元月,在北约成员国辩论是否向乌克兰军援最新远程攻击型武备时,梅德韦杰夫也曾在Telegram发声警告,一旦核大国输了常规战争,势必会引发核战争。核大国不能输掉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战,这道理西方人都懂。

所以在我看来,梅德韦杰夫的最新核威慑警告,很大程度上是在打心理战,并不意味着俄乌冲突的“核对抗”风险在显著上升。



“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直新闻 为什么你认为梅德韦杰夫的最新核威慑警告,是在打心理战?

特约评论员 管姚:还是要强调,梅德韦杰夫是在谈预设场景,那么,现在的关键追问是,乌克兰反攻得手了吗?就在一周前,普京接待来访的白俄总统卢卡申科,这也是瓦格纳兵变事件后两位元首首次面对面。卢卡申科称,所谓乌克兰反击并不存在,但普京当场纠正,不,乌克兰反击失败了。

从乌方反击的实际推进来看,现在美西方媒体也大致认同这一点,尽管乌克兰将反击重点放在南部战线,而且用上了美西方最新援助的重装军备,但战场推进实际战果难如人意。这或许也是乌总统何以要公开强调战争终将回到俄罗斯的又一动因,毕竟,战场推进压力山大,乌克兰就更需要向美西方寻求更大力度的军事支持,更何况美西方还在经历所谓的战争疲劳。

因此我认为,梅德韦杰夫再拿核威慑说事,其实就是一种姿态性的象征表达,是在打心理战,意在向美西方隔空喊话:不要忘了,俄罗斯还是一个核大国,对俄罗斯极限施压的代价,你们自行掂量。从这种意义上说,核战争打不得,核武动不得,中国就俄乌冲突发表的八点立场文件中的这一核心表达,代表了国际社会在俄乌危机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共同利益所在,更是底线所在。对此,俄乌都是有明确认识的,所以我相信,梅德韦杰夫的最新表态,并不意味着俄乌核对抗风险的显著升级。

作为狠话担当,梅德韦杰夫的帖子也说得很清楚,动用核威慑,要根据总统令,换言之,最高决策权在普京手中。而普京是如何表达的呢?今天俄外交部发布声明说,一些非洲领导人在刚落幕的俄非峰会上敦促俄罗斯总统普京结束俄乌战争,对此,普京回应,将继续与中国、巴西及非洲伙伴就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进行对话。

在看似冲突扩大升级、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重压时刻,如何转危为机,劝和促谈,这是国际社会尤其美西方亟需面对的紧迫课题。今天西方媒体密集报料,本周美国总统国安事务助理沙利文有望在沙特出席一场特别会议,聚焦俄乌冲突,我个人非常希望美方能在这次会议上,好好聆听外部世界劝和促谈、停戈止战的强烈呼声。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