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9人气:作者:未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越 实习生 陶景成
河南学生小妙手里举起一个透明塑料瓶,里面是色泽如酱油的“臭水”,摇晃几下后,瓶底一圈凹陷变成了鼓包。小妙拍下一段“臭水”膨胀视频后,试图求助网友,“感觉要炸了呀,我该怎么办?”
潮新闻记者看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北京、江苏、江西等全国多地学生跟风“养臭水”现象比较普遍,就像是一场“生化武器”军备竞赛,即使学生们随意一个分享帖,都能引发热议。
比臭、比脏、比谁炸得快……面对这股流行于中小学的“养臭水”之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养臭水正在学生间风靡。网络截图
暗黑配方、腐蚀、爆炸……
校园里的“生化危机”
“加入一管墨水,84消毒液、杀虫剂少剂量……最重要的,瓶子一摇晃会发胀气。”连日来,不少中学生在网上分享“养臭水攻略”。这些帖子里,往往有详细的“臭水”配方表和制作记录。
所谓养臭水,就是学生将身边的原材料收集起来,混合到各类液体中,再放入瓶子里“养着”观察,最终目的是期待瓶身炸开,而后臭味弥漫整个教室,“杀伤力”成为衡量“臭水”成功标准。
学生们分享“养臭水”配料表。图片来源网络
在某社交平台,潮新闻记者输入“臭水”后,便能看到数十个“配方”。其中一份13000多人收藏的“臭水配料表”显示,制作需要苹果、香蕉、可乐、酸奶、牛奶、头发、虫子、洗手液、口水、粉笔……原料多达十余种,其目标就是“让全班同学感到臭气熏天”。
在该配方评论区里,满是学生们的“养臭水”经验分享。有的“臭水”产生气体,导致容器爆炸,污秽液直冲天花板;有的“臭水”已经长蛆、臭不可挡,看了令人作呕……有些学生总结,“配方越复杂杀伤力越低”。其中还有不少学生跟风模仿者称,“我用你的配方又做了一瓶,坐等炸裂”“上课摇‘臭水’,结果炸了”……
学生们分享“养臭水”经历。图片来源网络
潮新闻记者发现,各大社交平台上,“臭水”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是“自爆”“更臭”。福建学生汪磊晒出配方和一瓶装着臭水的瓶子已经发黑、扭曲变形,受到点赞“一看就有腐蚀性,瓶子都歪了”。多名学生称,第一次“养臭水”已经爆炸,开始第二次尝试。“臭水”甚至还成了一名河北学生的恶作剧手段,他称学习“黄豆臭水”的制作方法是“需要对付楼下楼道里抽烟的邻居”。
同时,一瓶瓶“臭水”被学生们带到教室,正在引发担忧。
一名北京高中生向潮新闻记者表示,同学“养臭水”的行为让大家苦不堪言,比如班上一瓶放置了四个月的臭水爆炸后,七八个同学当场被熏吐。教室里弥漫腐肉夹杂呕吐味的酸臭,感觉空气都辣眼睛。也有学生在网上求助,“时刻为爆炸担惊受怕,我该如何劝阻同学别‘养臭水’?”
有人还翻出10年前“配方”
这些学生为何热衷于此
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养臭水”?学生们很难回答。“臭水可能源于网络,身边不少同学从网上寻配方。”北京一名高中生告诉潮新闻记者。还有多名学生称,“网上看到大家在做,我是在模仿。”
看到“养臭水”再次风靡校园,陕西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李芸回忆起自己过去“养臭水”的经历,就哭笑不得。她告诉潮新闻记者,其在一、二年级时,也曾养“臭水”,“小时候不懂事,只是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这种玩法竟然还在流行。”
中小学生群体流行“养臭水”的行为,也在不断引发争议。一些家长发现,“养臭水”越来越成为孩子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并且这样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也正是因此,最近,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出台班规,禁止“制作黑暗饮料”。比如学生一旦违规,需写200-400字检讨,还需家长签字并承诺。
禁止“制作黑暗饮料”被写入班规。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如此,“养臭水”依然屡禁不止——禁令难以扼制学生们探索欲,“养臭水”的地点从学校偷偷转移到了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以此躲避被发现。不过,这些学生们还是每天会在网上发布“臭水”发酵进度,以此为乐。
看似又脏又臭的“养臭水”之风,为何席卷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园?
教育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俞晓婷向潮新闻记者分析,制作臭水,爆炸臭水,在网上发布臭水配发,这是一个集体性的狂欢事件。但是制作“臭水”是借科学探索之名的“黑色幽默”,也是一种无厘头搞怪。孩子们觉得“好玩”,加上“制作配方”等科学字眼,会让部分学生觉得“养臭水”是带有趣味性的行为。
“‘养臭水’背后,实则反映学生在攀比中寻找存在感。”俞晓婷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班级是个小社会,每个孩子都想要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但一些得不到关注的孩子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助推校园例如流行萝卜刀、烟卡再到“养臭水”。这些多样化的流行受时代、网络等多种因素影响。
连续登上热搜
“养臭水”引发冷思考
连日来,“别养臭水了可能会得肺炎”“养臭水可能涉嫌犯罪”等话题不断登上热搜。中小学生“养臭水”,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关注事件。
最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鸿雁接到不少家长和老师咨询,其中一个话题就是:“养臭水”是否意味着学生存在心理疾病?
经过多个案例了解,刘鸿雁认为,“养臭水”符合学生成长心理。因为孩子们对探索世界有强烈欲望,但核心问题在于他们缺乏科学素养,导致化学反应超出预期,威胁身心健康。如果能够从正面引导探索欲,反而能够带动学习热情。
对此,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姚庆华表示,“臭水”可能产生氨、硫化氢、甲醛等有毒气体,可能会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臭水”中的有毒物质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可能对青少年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智力发展。
在俞晓婷看来,“养臭水”不该被全盘否定,倒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操作至关重要,孩子们有探索、好奇天性,这样求知欲应当受到保护。通过“养臭水”风靡全国中小学校园,大家也该从中思考,其为何能引领“恶搞潮流”?
网友交流养臭水心得。网络截图
首先,老师、家长需要与孩子们谈一谈“养臭水”话题。余晓婷认为,大家可以围绕“养臭水”是科学探究吗、“制作臭水”有利还是有弊、“制作臭水”应当被禁止吗……这些问题交流,形成解决方案。孩子在参与讨论、决策的过程中,考虑问题或将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
其次,要引导孩子将科学与真理、价值等美好严肃的事联系在一起,不宜将好奇放到“恶俗”事物,满足“恶作剧式”猎奇心理。余晓婷建议,一味禁止只会让孩子们将这种行为转移到地下,离开教育者视线,从而有可能更具隐患。
再次,需要重视教育生活中的乐趣。寻找乐趣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更是儿童与少年的天性。“我现在在英国访学,最大收获便是,英国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总把‘这是否有趣’‘孩子们是否感兴趣’挂在嘴边,将之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俞晓婷表示,如何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变得有趣一些,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笑,这是“养臭水”带给全社会的启发。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妙、汪磊、李芸系化名)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