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人气:作者:未知
翻译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
散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在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1、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
2、过:过错。
3、初:刚刚。
4、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5、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
6、于:在。
7、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8、悔不穷问:后悔没有彻底追究。
9、穷问:彻底追究。
10、穷:穷尽,完结。
11、问,追究。
12、是:这。
13、复:再。
14、佯(yáng):假装。
15、为:作为
16、闻:听见。
17、佯为不闻而过之,过:经过。
18、令:让。
19、诘:追问,责问。
20、遽(jù)止之:立即制止他。
21、遽:立即、立刻,急忙。
22、止:制止。
23、故:因此,所以。
24、毋(wú):不
25、之:那个人。
26、何:什么
27、服:佩服
28、量:肚量,度量,器量。
29、犹:还,仍然,依旧。
1、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懂得容人之过的胸怀。
2、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懂得容人之过的道理,而不是采取争锋相对,甚至怀恨在心,打击报复的态度。
翻译: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
(0)人喜欢2023-06-12原文: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翻译: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0)人喜欢2023-06-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出自苏轼所作的《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0)人喜欢2023-06-12“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苏轼的作品。“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0)人喜欢2023-06-12翻译: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散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0)人喜欢2023-06-12翻译: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
(0)人喜欢2023-06-12原文: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翻译: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0)人喜欢2023-06-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出自苏轼所作的《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0)人喜欢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