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6人气:作者:佚名
1、成语来源: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 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 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2、沆瀣一气,汉语成语,拼音是hàng xiè yī qì ,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此成语出自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1、成语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
(0)人喜欢2024-09-261、典故: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
(0)人喜欢2024-09-261、达到要求之后即可申请,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五年制本科4年以上),或担任助理级职务4年以上。2、大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或担任助理级职务4年以上。3、不具备规定学历,但确有真才实学,业绩
(0)人喜欢2024-09-261、不经意间散落在一池秋水里,拨弄满池的秋晕,轻叩一帘心事,秋雨缠绵,雨打芭蕉声声不息!2、大概是这个季节总给人一种秋殇的感觉,内心不免得会有一番对浅秋淡淡的感慨。3、几许秋雨、几缕秋风,就把院子里的几朵菊花催开了,白白
(0)人喜欢2024-09-261、成语来源: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 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
(0)人喜欢2024-09-261、成语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
(0)人喜欢2024-09-261、典故: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
(0)人喜欢2024-09-261、达到要求之后即可申请,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五年制本科4年以上),或担任助理级职务4年以上。2、大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或担任助理级职务4年以上。3、不具备规定学历,但确有真才实学,业绩
(0)人喜欢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