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冬至的习俗盘点 安徽人过冬至

时间:2023-05-25人气:作者:未知

安徽冬至的习俗盘点 安徽人过冬至

文章目录:

1、安徽冬至的习俗盘点

2、河南冬至的习俗盘点

3、安徽人冬至吃什么?

4、广东冬至习俗与食俗盘点

5、有关古代冬至习俗盘点

6、猜你喜欢:

1、安徽冬至的习俗盘点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体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我国安徽就是一个极具区域文化的地方。安徽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涉及饮食,节庆,服装,宗教等多个方面。你了解安徽的特色文化吗?接下来盘点一些安徽东至的习俗。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二、喝老母鸡汤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鸡汤也是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中国有冬至进补的习惯,老鸡汤则一直被大家认为营养丰富,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老母鸡汤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东西。但合肥人还是保留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惯。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简单,将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净切块;再放入锅内,加水少许,煮熟后捣烂成泥状;将南瓜泥内加入葱妻末、精盐、米粉,拌匀;手上沾点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约3厘米厚的粑粑状,入笼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饼

南瓜去皮,去心、籽后切成片状,放在笼内蒸熟。然后压干水分,加入白糖、面粉和匀,成圆饼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锅内炸制,待熟呈金黄色即可。

五、吃南瓜糊

将老南瓜洗净,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讲,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价格又便宜,是很适宜的食物。

猜你也喜欢:

探秘:贵州农耕文化

精美绝伦的贵州蜡染文化

解惑:贵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贵州土司文化制度的演变

2、河南冬至的习俗盘点

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包含了很多的民俗文化。冬至节作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被当做很重要的节日来庆祝。根据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过冬至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我国河南地处中国中部,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河南文化中河南地区怎么样过冬至,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吧。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还有很多。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河南人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河南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河南各种馅儿的饺子,个儿大、馅儿足,是河南人在冬至里最好的一口。河南省省会郑州还有“烩面之城”的雅号,在满街的烩面馆,尤其是在老字号,点一碗羊肉烩面,点一碗三鲜烩面,也许,你会把河南人这一物种看得更加真切。

猜你也喜欢:

东莞冬至习俗都有哪些?

上海冬至日太阳角度计算方式

西安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多大?

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3、安徽人冬至吃什么?

节气冬至那天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节”。古人认为这天是当中天地阳气开始由弱变强,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又大吉的意思。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文化特色的习俗来欢度这一天。在风景秀丽的安徽都有着什么冬至的饮食风俗呢?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在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二、喝老母鸡汤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鸡汤也是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中国有冬至进补的习惯,老鸡汤则一直被大家认为营养丰富,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老母鸡汤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东西。但合肥人还是保留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惯。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简单,将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净切块;再放入锅内,加水少许,煮熟后捣烂成泥状;将南瓜泥内加入葱妻末、精盐、米粉,拌匀;手上沾点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约3厘米厚的粑粑状,入笼旺火蒸熟……

四、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再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五、羊肉汤

一说起冬令进补,羊肉肯定是主角。南方北方都有过冬吃羊肉、喝羊肉汤的习俗,据说有些地方还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说法。但因为羊肉属于热性的食物,容易上火,所以吃时最好配些凉性、平性的蔬菜。

4、广东冬至习俗与食俗盘点

冬至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节日,全国各地在这一天都会庆祝节日。但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这里唯独要数广东的冬至最为隆重,广东的冬至“如大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广东文化中广东的冬至风俗,看看他们是怎么样过冬至的。

冬至在广东称为“冬节”、“日至”。在农村,过去过冬至非常重视,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席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顿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可以说冬至对广东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在这天,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广东有很多家庭在这天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等跟过年差不多。有的还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猜你也喜欢: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

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

走向世界的刀郎文化

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5、有关古代冬至习俗盘点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过圣诞节这样子的外国节日,很多人都不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冬至,了解的就更加有限了。在我国我古代,冬至节可是很受到人们的重视。连古代君王都要在冬至节这一天庆祝节日。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些冬至节气的知识,看看古代人的冬至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从冬至起,白昼逐日加长,黑夜一天天缩短。昼阳夜阴,天阳地阴。中国古代礼天崇阳,因此,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到了这一天,“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梦梁录》)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冬至时,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烦琐。皇帝只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

冬至日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这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宋时俗称“排冬仪”。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其仪式和元旦时一样。《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贺冬的记载。到唐宋时,这一习俗尤为盛行。“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梦梁录》)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岳祀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明清之际虽曾一度废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民间仍有冬至节之俗。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隆师”活动。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师”。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猜你也喜欢:

小满吃什么水果最好

小满节气的谚语有哪些

立夏农民忙着干什么农事?

立夏称小孩的习俗的由来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