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上海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时间:2023-09-18人气:作者:未知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上海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文章目录:

1、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宝

2、上海中秋吃什么,上海中秋节必备家常菜

3、上海中秋节习俗:喝桂花蜜酒

4、有关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5、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

6、猜你喜欢:

1、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宝

说到中秋节的习俗,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吃月饼,赏月亮,而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过去还有像烧香斗、斗螊绩(蟋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中秋节俗,而在趣味繁多的中秋节俗中,有三种是老上海人人皆知的,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上海中秋节的习俗,老上海的中秋“三宝”。

老上海人也把中秋叫做“八月半”,上海中秋的风俗活动很多,烧香斗、斗螊绩(蟋蟀)、走月亮等,老上海人定规这一天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其中必吃的是鸭子,芋艿还有毛豆,也称为老上海的中秋“三宝”。

江南仲秋,正是新鸭上市,毛豆、芋艿采摘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于是毛豆、芋艿就是“荐先”供品,也成了节日必备的食品。祭祀一方面是缅怀先辈,告慰祖宗,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祷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

鸭肉

上海人过中秋节,餐桌上少不了有鸭子。鸭子的本帮烧法有很多种,八宝鸭,香酥鸭,酱鸭,扁尖火腿老鸭汤……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还属八宝鸭,鸭子的肚皮里要塞进火腿、冬笋、香菇、栗子肉、虾仁等八种吊鲜头的食材,记忆里都是满满的鲜香。

“中秋吃鸭子”的习俗,若要追溯其原因,其一,是因为中秋前后,鸭子正肥,正是吃鸭子的好时节;二来,是源于“杀鞑子”的说法,虽然“杀鞑子”的典故版本不一,发生的地点不同,但说的都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

中秋“杀鞑子”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在中秋节的夜里磨刀杀鞑子。蒙古人看到家家户户在磨刀,就问在做什么?居民回答,在“杀鸭子”。中秋节吃鸭子风俗相传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其实不光是上海,江浙一带到中秋都会吃鸭子。要从时令来说的话,中秋前后又属盐水鸭色味最佳,这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鸭肉会带有桂花的香气,所以盐水鸭亦美名曰“桂花鸭”。在《白门食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着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就以鸭子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中秋吃鸭也颇有道理。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

不仅鸭肉营养丰富,并且鸭汤有抗疲劳作用,鸭油的胆固醇相对其他动物油含量比较低,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好。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芋艿

芋艿简称“芋”,俗称“芋头”,上海话叫“芋艿头”。芋艿之所以得名“芋艿”,也有一个传说。

“遇难”的纪念

相传明朝年间,敌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继光带兵抗击敌寇取得丰功伟绩。中秋佳节便在营地欢庆胜利。深夜,敌寇乘机偷袭,戚继光等围困在山上,断绝粮草,士兵们只挖野草充饥,挖得了很多野芋食着很好吃,但却不懂其名,戚继光就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称它为‘遇难’吧。”

某天夜里,戚家军饱餐“遇难”之后,如天兵而降,英勇突围,将敌寇全歼灭在睡梦里。此后,东南海一带百姓每逢中秋佳节就必要吃糖烧“遇难”,以此深表戚继光的抗敌寇功绩和世代铭记民族危难的不朽情怀。因“遇难”与“芋艿”谐音,故而世人就把它称为“芋艿”了。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也是因为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的历史故事。前面提到汉人在八月十五夜里磨刀霍霍,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都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咬牙切齿吃芋头

相传宋末元初,胡人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并对居住东南沿海一带的汉族实行残酷的统治,为了提防汉人反抗,规定每三户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汉对胡人亦称之为“胡头”,而“芋头”与“胡头”谐音,故以胡人之头比拟为芋头,将其当成祭品,对胡人统治者怀着刻骨仇恨,咬牙切齿吃芋头(胡头)。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还有种说法,因为芋艿是用球茎繁殖的植物,象征着“母子相依”,这也是另一种美好的寓意。

过去老上海中秋吃团圆饭,一盆芋艿刚一上饭桌,小朋友们就你争我夺一抢而空。老上海吃的是本地的“红梗芋艿”,其根部稍微带点粉红色,煠了不糊,蘸点白糖,一口咬下,香糯爽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芋艿,别名:蹲鸱。史记,卓文君云;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饿。”吃芋有“宽肠胃,充肌肤,疗烦热,破宿血,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之功。就是说,芋头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益肝肾等功用。

毛豆

除了芋艿蘸白糖吃,小时候毛豆和芋艿也常常放在一起煮着吃,还有毛豆芋艿炒着吃。毛豆音谐“毛头”,在沪语中指婴儿或稚童;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2、上海中秋吃什么,上海中秋节必备家常菜

我国地大物博,美食丰富,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应景的食物可不只有月饼,柚子,石榴之类,全国各地的应节菜样样好吃,道道美味,不信的话就来看个例子,上海中秋吃什么,上海中秋节必备家常菜。

盐水毛豆、糟毛豆

毛豆是上海人家的中秋必备,盐水毛豆或是糟毛豆都可以用来当冷盘。大家一边举杯,一边拿些毛豆品品甚是开怀。

毛豆洗净后剪去两头,然后将干净的毛豆放进锅子里,加入足量的凉水然后煮开。煮开后放入盐、花椒、八角,转小火入味。15分钟后煮熟装盘即可。喜欢糟毛豆的可以将毛豆捞出来放凉后加入糟卤浸泡,放在保鲜盒后进冰箱冷藏,要吃的时候盛上一碗可食用。

白糖芋艿

在中秋吃芋艿是由来已久的习俗,而用白糖蘸着吃更是上海人的最爱,甜糯的芋头咬一口,绵密的口感和诱人的香气令人难忘。

买芋艿几只,洗净外皮的泥土。然后蒸锅内加水,将洗好的芋艿放在篦子上。盖上锅盖,大火20—30分钟。时间差不多了,可以用筷子扎一下,判断是否蒸熟。待热乎乎的芋头出锅了,直接蘸白糖就可以开吃了。

白糖芋艿可以当主食吃,不过因为芋艿很烫,白糖很快就会化掉,一定要趁热才好吃。

面拖蟹

面拖蟹是一道应季必登上海人餐桌的家常菜,适逢中秋一家人在一起品尝,掰掰蟹咪咪酒也是一种享受。

经过先煎后炒的烹饪,蟹肉鲜美可口,膏黄丰满厚实。将洗净的蟹从中间切成两半,切面上沾上一层淀粉(或面粉)。锅内放点油,把蟹放进去切面朝下凝固后盛出。

锅内留油,爆香葱姜然后再倒入已经煎好的六月黄翻炒数下。烹入料酒盖锅盖焖30秒,倒入生抽、少许糖翻炒均匀,最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如果喜欢吃毛豆的,也可以将剥好的毛豆下锅,和葱姜蟹一起煸炒。

葱烤河鲫鱼

葱烤河鲫鱼非常适合上海人的口味,浓油赤酱,葱香逼人,扒块鱼肚子上没刺的鱼肉,再扒一口饭,简直香极了。

中秋的鲫鱼膘肥体壮,正是吃的好时候。将河鲫鱼处理干净后擦干水分。炒锅烧热倒油,下入葱姜爆出香味,下入鱼煎至两面金黄,淋入适量料酒和酱油、盐。冲入适量开水持平鱼身,开大火将汤汁收干,可以适当的撒点白砂糖进去。出锅前撒入适量鸡精和细香葱花即可。

扁尖老鸭汤

扁尖,又名扁尖笋、天目笋干,在鸭汤中加入扁尖,可吸收一部分鸭汤的脂肪,使汤不致过于油腻。加进芋头的汤水喝起来更润滑,粉粉的口感也老少皆宜。上海人在中秋时节,喜欢做扁尖老鸭汤食用。

扁尖提前冼去表面盐份,用冷水泡四小时,把内部盐分泡出来,中间换一两次水。然后切成小段备用。老鸭冼净后,放冷水锅中中火煮出血沫,用热水冲净。

另备半砂锅热水,将鸭子放入,同时将火腿、姜片、葱段、黄酒一并放入。大火烧开后,改微火煲2个小时。芋头去皮冼净,切成大块,和扁尖一起,放进煲2个小时的老鸭汤里,接着煲半小时左右即可。喜欢吃冬瓜的朋友可以把芋头改为冬瓜,夏天吃一样清热去火。

3、上海中秋节习俗:喝桂花蜜酒

对于中秋节来说,每个人都想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皎洁的月光下,吃着月饼,话家常。但是,只是吃月饼口不会太干了吗,所以聪明的上海人,喜欢配上美妙的桂花蜜酒,这才是享受人生。本期上海文化就将为你介绍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称作“八月半”,人们很重视这个秋天的季节。由于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当中,所以叫中秋节,又叫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

4、有关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除此之外,说起中秋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的就是吃月饼。那么有关于中秋节都还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相关文章:解惑: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国元旦节都有哪些习俗?

盘点有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详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5、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国许多地方在这个重要的团圆节日里,都有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反映着一方的风土人情,仔细探究,颇有趣味。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

中秋祭月

中秋节晚上,上海家家户户有祭月的习俗,按照当地传统,回娘家暂住的妇女,在中秋夜也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如果有人在这一天没有祭拜月亮,好运就不会来。

人们准备祭月时,会拿出各种形状的月饼和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放在一张大大的桌子上,芋艿谐音“运来”,表示好运连连;毛豆又称“毛豆荚”,“荚”音谐“吉”,表示吉祥如意。

祭月时方向要有讲究,家中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对着月亮升起的方位,轮流向天上的明月祭拜。祭月的时候,先由妇女手掌并拢合拜,继由男人逐一跪拜,默默许愿,不过各人的期望是不同的,例如老人希望合家团圆,如同天上的圆月般美满,读书之人指望早入蟾宫、中秋折桂(桂:寓意夺魁);而姑娘家的愿望,当然是最好能像月中嫦娥般漂亮,以后能嫁个如意郎君。

中秋吃鸭、吃桂花

上海人注重养生,由于秋天干燥,吃鸭子对身体很有益处,且此时正是鸭子肥美的时节,所以在中秋节前后吃鸭子,已经成了上海的传统风俗。上海人尤其偏爱4种特色鸭:一是清爽可口的盐水鸭;二是鲜爽脆香的烤鸭;三是浓油赤酱的酱鸭;四是鲜香美味的八宝鸭。

“八月十五桂花香”,上海人喜欢在中秋节时,买些桂花酒边吃月饼边喝两口。上海人喜食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烧香斗

烧香斗曾经是上海民间的风俗。香斗用纸来制作而成,形状四四方方,上面大于下面,四周画上月宫、玉兔等图画,斗中插上一些彩色的旗旌,一到晚上,就会拿出来烧,场面非常的壮观。

中秋赏月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中秋佳节边赏月边游玩,寓意驱除疾病、追随吉祥。

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中秋祭祖

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