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乐器,佤族传统乐器有哪些(佤族的乐器)

时间:2023-05-14人气:作者:未知

佤族乐器,佤族传统乐器有哪些(佤族的乐器)

文章目录:

1、佤族乐器,佤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2、佤族传统节日:青苗节的由来

3、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4、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5、佤族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佤族乐器,佤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在佤族文化中,传统乐器占有重要的位置。佤族人能歌善舞,这自然少不了乐器的伴奏,所以在佤族有不少的乐器,其中要数木鼓和小独笛最为典型。那么,木鼓和小独笛是怎样的乐器呢?他们给佤族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乐器吧。

佤族木鼓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

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开始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佤族小独笛

小独笛,佤族竖吹乐器。佤语称“瓦格洛”、“蔚利”或“住”。广泛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小独笛的历史渊源

小独笛是佤族古老的竖吹乐器,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小独笛的前身竖逐就已流传于民间。

到了隋代和唐初,小独笛成为宫延中的主要乐器。盛唐时期,小独笛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小独笛的地位,以致在中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老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1300多年前,小独笛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公元600年)起,日本曾屡派“遗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小独笛,曾亲自吹奏,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小独笛,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中国唐代传去的8支小独笛。

最早传入日本的小独笛称为“古代小独笛”,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在民间流行,而是以“高贵乐器”的身份,只在宫廷雅乐中使用,或是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称“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后,“普化小独笛”才传入日本民间。

小独笛的乐器形制

独笛外观侗笛很相似,管身竹制,全长约30厘米。制作方法也类似侗笛,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顺竹统劈一小口,两侧各垫一薄竹片(头大尾小),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吹孔。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处开一椭圆形音孔。吹口内侧呈弧形,设有笛塞。管身正面开有4个按音孔,可发出5个音。各地瓦格洛规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调两种。

2、佤族传统节日:青苗节的由来

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地区,和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交错杂居,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趣味的节日,今天少数民族的节日就来为你介绍佤族青苗节的由来传说。

云南临沧耿马县四排山乡一带佤族同胞的青苗节,佤语称为“景勒借”,时间在每年旱谷青苗长到四寸高时,即佤历七月初,每逢“那木”(乙)、“来”(丙)、“门”(丁)三天为节期。节日期间,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打扫水井、接水槽,杀猪宰牛,各家各户逗粮逗菜,饮水酒,煮鸡肉烂饭,祭祀寨神家神,吹起芦笙打起歌,欢聚一堂。

关于青苗节的由来,当地佤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名叫岩列的部落首领,在撒播旱谷前,派出好几个强壮的男子汉四处寻找砍人头来祭祀木鼓,但都空手而归。岩列酋长召集头人在家中密谋,经一番相持不下的争论后,身为首领的岩列为了本部落的兴旺,忍痛答应砍下从其他部落讨来的儿媳头,定在次日动手。

但是,这秘密天机被在火塘旁玩耍的岩列酋长孙子听见了,孙子旋即如实告诉其母,次日晨,岩列酋长的儿媳带上一筒帕(口袋)干粮,离家往大森林中逃命,家中养的狗也跟随着儿媳跑去,当部落的男子汉们举刀寻找酋长的儿媳时,却不见她的踪影了,于是便分兵把口,出动追击,左追右逐。

只是,男人们追着家狗,又追不着酋长的儿媳,越追森林越密,越爬山峰越陡,追了三个太阳,赶了三个月亮,仍然追不着,男子汉们一个厌森林藤条绊脚,一个厌箐漕沟壑太多,一个厌山崖陡难攀,一个又厌家狗引路使她逃脱,一气之下,挥长刀砍下狗头,勇士们无可奈何地提着回去向岩列酋长交差。

说来也怪,岩列酋长不怪罪勇士们,他说:这定是天神安排,我们就用狗头取代人头祭祀木鼓,敬献祖先神灵吧。于是部落村寨按传统举行祭祀木鼓神灵的活动,祭祀播撒下旱谷。正当人们忧虑担心狗头取代人头祭祀,旱谷是否会发芽生长时,岩列酋长也和群众一样,半信半疑,指派头人天天往旱谷地里察看。

过了一段时间,头人们向岩列酋长报告,地里旱谷苗长到一掌(约15公分)高,出苗齐,不缺塘,岩列酋长十分高兴,率头人百姓到旱谷地边,看到用狗头取代人头祭祀后的旱谷青苗一片绿油,大家一齐吹起芦笙,打起歌,欢庆起来。

旱谷青苗长势好,人们当然喜欢,但头人百姓疑窦又起,担心着谷粒会不会饱满,岩列酋长号召人们勤恳劳动,薅铲杂草,结果到收获时,谷穗长颗粒饱,一片金黄,阿佤人民由衷的喜悦,举行隆重的开墒收割,叫谷魂,尝新米的活动。从此,耿马四排山乡一带世居的佤族人民就革除了一年一度的砍人头的习俗,改用狗头祭木鼓,并且仍然是年年丰收,人畜兴旺。

十几代人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村寨木鼓房不存在了,木鼓也消失了,但佤族后人十分崇拜和怀念祖先,把阿佤人从黑暗带到光明,从愚昧走向文明。岩列酋长用狗头取代人头祭祀的创举,激励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改革求新,吸取先进,摈弃陈腐,所以直到今天,还是一直保留着每年欢度佤历七月节(阳历四月初),即青苗节的传统。

3、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可能到过佤族的人看到佤族居住的房屋会想,我国不是已经是全面小康社会了吗?怎么佤族人们还居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呢?其实这是佤族的一种文化传承,因为佤族居住地气候的影响,所以佤族人们通常会把房屋建成四壁落地房的形式。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山峦叠嶂,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潮湿度大,每年半数日子都在云遮雾缠之中其建筑充分考虑到了防水防潮,极具特点。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与茅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材料基本上是现成的,阿佤山茂盛的茅草比任何植物生命力都强,进入8月,佤族同胞都会抽出时间,上山割茅草,扎成小稇,堆放起来,待晒干后背回家中,等着进入冬季,就把这些新割的茅草铺到屋顶,替换下那些已经朽掉的茅草。随便伐倒一棵树,都可以做柱子或横梁,甚至不用一颗钉子,剥些蔑皮扯些藤条,就可以把一间屋子扎得结实。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悬挂着一些牛头骨,据说有驱逐鬼魅的功用。

真正的佤族的传统民居是“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覆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几乎看到墙壁,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鸡笼罩房”。这种房的好处是保暖,冬天受风的影响较小,屋顶的茅草也由于处于很陡的角度,不会轻易被风吹散,遇上暴雨,也不致造成积水的情况。风不进屋子,火塘用火就安全些,否则,夜夜不熄的火塘就可能成为佤族村寨的隐患。

您可能还喜欢: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台山兰酒

黎族的饮食、饮酒禁忌

黎族传统、纯熟的捕捞技艺

4、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境内的竹材种类很多,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百多种,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那么苗族中又有什么传统乐器呢?本期苗族文化为你解析!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夜箫,苗语称“寥”,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为夹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芦苇片做成。吹口的背面开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时气流自弧形缺口进入管内,振动簧片而发音。制作夜箫时,因所用竹材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于箫管细小,只能轻轻吹奏,可吹出两个八度音程。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与历史

5、佤族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过春节传统由来已久,其风俗众多,在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特色。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而本期的佤族文化就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下佤族春节传统及其民俗活动。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一、拜年礼仪。

拜年佤语估补(grūb)是一年一度小辈向长辈拜访的一项礼仪活动。根据各地的宗教信仰、节庆日的不同,拜年时间一般分别为佤历大年的初二,公历元月的初二。所谓为小辈的亲生父母和舅舅、婶婶,拜年时,小辈一般要携带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带上米饭一盒、熟鸡一只、芭蕉一梳、糯米粑一盒、一包烟、一瓶酒、三节甘蔗、猪肉一串、一节白布(或一条毛巾),一早前往长辈住所拜访。拜年过程,小辈向长辈鞠躬并握手,然后倒出温水给长辈洗手,洗手时小辈男者前行搓洗,女者随后揩擦。事毕,请长辈坐于桌前,说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恩惠和保佑。长辈礼仪接受,并给拜访者祷告祝福,拜年完毕长辈给小辈以回敬送些什物和零币。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二、做客礼仪。

走亲访友,礼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带点酒,那怕是一斤半斤不可无,所带之酒须得礼节性交给主人,否则就会失礼。如此,主人须得以自己的酒迎接,滴于地、念酒词,祭告祖宗,表示迎客之意,否则,也会视为失礼。再将客人带来的酒滴于地祭告祖宗,说明客人来由来意。最后大家共饮。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三、待客礼仪。

贵客来,主人要即刻接过客人的背包,挂在挂钩上,适当存放好其它所带物件,然后殷切让座。客留期间至少要杀给一只鸡,作为主菜,将头敬于主客,以示敬重。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四、敬酒礼仪。

敬酒先敬年长者。集体饮酒时,让某一老者代表在座各位滴酒于地,酒词念罢众人同饮,第一杯先斟敬于在座之最年长者。斟酒要专人,双手以敬,行礼方式由下而上到饮者嘴边。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五、敬舅礼仪。

佤族民间,人们敬重舅父胜于敬重父母,拜年第一要拜舅父;男婚女嫁第一要求得到舅父的同意;人死后,要舅父(或其后代)主持处理丧事。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六、妇女礼仪。

庄重场合,妇女在男人面前走动,要低头躬腰,双手按住飘裙,小步徐行,男女路上相遇,女朝下侧让男方于上侧。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