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传统特产:祭灶果的含义 祭灶果有哪些

时间:2023-08-13人气:作者:未知

宁波地区传统特产:祭灶果的含义 祭灶果有哪些

文章目录:

1、宁波地区传统特产:祭灶果的含义

2、逐渐消失的宁波传统民间艺术

3、传统习俗:小年祭灶的习俗与来历

4、宁波传统手工工艺:竹编

5、宁波祭灶节旧日习俗:送灶团

6、猜你喜欢:

1、宁波地区传统特产:祭灶果的含义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就是祭灶节,在这一天不仅仅是民间人们的小年,更是要在这一天将灶王爷送回天堂报告他们家这一年的情况。家家户户都害怕灶王爷说了坏话,所以都用吃的以及糖来黏住他的嘴。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一下宁波祭灶果的含义。

祭灶果是浙江宁波地区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是由麻枣,红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组成,是一种老幼皆宜的糕点。

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用“看看大落落,咬开一包壳”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看着有一大包,但里面每个品种都只有一点点,而且很多品种。还有看起来挺结实,咬下去却是空心的,有点像现在的膨化食品的雏形。

传统的祭灶果,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非物质文化研究者陆顺法说,他特地去超市看过,产地在宁波的和产地在舟山的,里面装的品种会有差异,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了。

随便买一包,拆开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红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却是空心的,呈红色或金黄色,图的是“金银满堂”。

麻枣:应该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样用糯米炸成,但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间历来有“节节高”的寓意;寸金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呈金黄色,形似小金条,其中寄托的美好心愿不言而喻。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脚骨糖”,并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

此外,还有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像这样给一种本来挺普通的食物附加很多美好的心意,在民俗中挺常见,也被称为“寓意文化”。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坐在厨房中间,每天看着家里生活和行事,把好事和坏事记录下来,到了腊月廿三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

为了让他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给家里带来幸福,保佑来年一家平安,人们供奉他吃又甜又粘的各种果品,“粘住”他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但其实,它的到来意味着年庆活动启幕,意味着新年的到来。

【结束语】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虽不是钱财但这也算是受贿的一种,祭灶果的含义主要也是希望灶王爷能够多为自家说好话。

2、逐渐消失的宁波传统民间艺术

宁波,简称为甬,甬剧是宁波文化里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近年来,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没听过看过了。那些逐渐消失的宁波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而又你知道哪些呢?随本文一起来看看吧!

甬剧: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姚剧: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

3、传统习俗:小年祭灶的习俗与来历

在我们中国其实有着很多传统节日,有一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考虑要如何庆祝这个节日。但是人们有一些比较小的节日也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那么,大家知道小年祭灶的习俗以及来历是什么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祭灶的由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祭灶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您可能也喜欢:

节日传说:过小年的传说是什么?

节日习俗:过小年吃什么?

传统节日:过小年的的习俗及来历

祭灶节的来历,祭灶节是什么节日?

4、宁波传统手工工艺:竹编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

苏东坡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早在商朝,就有东阳竹编记载。原有专家认为,竹编工艺在两三千年前。而这次考古,堪称同类考古发现之最,竹编工艺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左右。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四明山盛产毛竹,自古以来就用来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的竹篮、竹箩等用具。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如今,竹编制品远销欧、美、日本各国和港澳地区。

此外,还有竹根雕刻,取材于竹根节疤,艺人们巧施刀工,顺其自然形状掩瑕显瑜,露中有藏,雕琢成各种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别具一格。象山县有12家竹根雕生产厂,他们还采用特殊处理工艺,有防蛀、防霉、仿古之功能。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5、宁波祭灶节旧日习俗:送灶团

祭灶节也被称为小年、谢灶,灶王节等等。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到了祭灶节这一天,灶王爷就得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而人们只要把融化的关东糖涂在灶王爷嘴上,那么灶王爷就不会说坏话了。在宁波祭灶节有个旧日的习俗送灶团,那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吃“祭灶果”

老宁波祭灶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缘广泛,宁波老话有:“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祭灶果,吃了乖乖过”,“乖乖过,明朝拔侬吃祭灶果”。

二、祭灶仪式

甬上旧俗,送灶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午夜前举行,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宁波乡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实际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参与。送灶仪式过后,小孩子们就开始分食灶饼、灶糖、麻球了。

三、糊灶马

宁波老话讲“过年掸尘贴纸马,送灶祭祖拜天地”。天路遥远,灶王爷上天去做年终汇报的坐骑叫“灶马”,由家里手巧的人来完成,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看大人扎灶马。

四、送灶团:接灶丸

以竹篾扎成纸桥、纸马在门前焚烧,谓之“送灶”。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一家过失,明州城乡各家于廿三夜以糯米、豆沙馅做成金团,俗称“送灶团”,或“糖年糕”等粘牙甜食,供祀灶神,或以糖粘灶门。宁波古风,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亦有以糯米粉捏成酒缸、鸡窠等形,以祀灶神。

灶神上天之后,宁波民间照例有几天“乱岁日”,百姓看到灶神已然上天,不到除夕不会回来,对全家的监视性活动暂时地解除了。于是百无禁忌,嫁娶之事也多于这几日进行,无非是酒后易闹事,可趁机痛快一场,释放平素压力。

五、《祭灶歌》歌谣

宁波民间流行的《祭灶歌》歌谣:“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