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儿童猥亵者的扭曲心理(对猥琐儿童的这种行为的看法)

时间:2023-06-10人气:作者:[db:作者]

如何看待儿童猥亵者的扭曲心理(对猥琐儿童的这种行为的看法)

  近年来,网上曝光的儿童猥亵案数不胜数,这其中有学校的老师,有社会的精英,也有一些官员,他们或多或少的掌握着一些权力和资源,或者与孩子有着密切接触,但是面对花一样年纪的孩子,他们却伸出了自己的魔爪。

如何看待儿童猥亵者的扭曲心理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做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各式各样的性变态分类中,有一项叫做“恋童癖”,患者对小孩子特别有兴趣,要从儿童身上才能获得性的快感。这种患者对儿童的威胁性愈来愈大,这种色魔,防不胜防,而且不全是陌生人,很多都是孩子认识的邻居,甚至亲友。
  因此,近代孩子的性教育,不但要提高孩子对陌生人的警觉,即使是熟悉的人,如果没有父母在场,也要吩咐孩子千万别跟他们走散。
  患有“恋童癖”的人,他们很多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却偏偏对小孩子有些癖好,不能自制。轻微的患者,一般都会借机会向孩子动手动脚。很多人在成长期间,都可能遇上这一类“下流叔叔”,他们以男性为多,却不一定是年纪大的,年轻的患者其实占很大比例。
  较严重的患者为了投其所好,常会在孩子多的场合,如托儿所、孤儿院任职,找机会向无助的孩子下手,极端者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放过。
  由于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直接导致恋童障碍的原因,所以我们只能心理、环境及生理三个方面去阐述可能产生恋童障碍的因素。
  ①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往往对法律和社会的规范采取漠视的态度,老子天下为王,尔虞我诈甚至以此为标榜自己的“能力、聪明、智慧”,从而造成冲动、易怒、具有攻击性、不顾他人安危、不负责任、缺乏负疚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很多针对儿童的伤害,罪犯在侵害过程中从心理层面获得的是一种:“征服感,存在感,价值感”,虽然我们对“王”姓商人的家庭成长背景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可以分析的是,一个生存在竞争惨烈商海中的商人,为了获得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让自己的性格中不断加强反社会性人格的特质,人性善与恶的博弈,这势必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让性格开始变得扭曲。
  曾几何时金钱、美女、权利和地位是他满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手段,但当他拥有这一切再也无法填补不断增长的价值欲望的黑洞时,便不惜冒着被天下唾弃的风险,从而将罪恶之手伸向毫无抵抗和防备能力的儿童,从而在最原始的性欲中收获自己存在的意义。
  ②环境因素
  曾经我看过这么一个咨询故事:一位来访者,他是小学教师,有着“恋童癖”倾向,因他对自己的这个问题感到恐惧,害怕有一天无法克制走上犯罪,他只能通过辞职来阻止自己的欲望。
  其实,他来自于一个偏远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一个留守儿童很多时候需要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危险,在他儿童时期曾遭受过一个老人的性猥亵。
  恋童的成年男性经常报告他们曾经在童年遭受过性虐待。然而,并不清楚这一相关性是否反映了自身在童年遭受虐待后,是否对成年后恋童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③遗传与生理
  由于恋童是恋童障碍诊断的必要条件,任何增加恋童的因素也会增加恋童障碍的风险。一些证据显示,子宫内的神经发育紊乱增加了恋童取向的可能性。
  对于性侵犯的心理治疗,不论是治疗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是对治疗专家的一种考验。如果心理能量不够的人都注定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时下对侵犯者的治疗,多是用药,减低他们的性欲望;也有用各种折磨,令侵犯者失去快感。
  最常见的方法,生殖器反应测试,把犯人的生殖器套入一个金属圈内,然后向犯人放映各种性的图片或录像,被测验者每有兴奋反应,那金属圈子就会把反应记录下来,用以了解此人是对哪一种性活动发生兴趣。
  如果测到犯人对幼童特别有反应,则会向他大量地放映幼童的图片,每次犯人有生理反应,就用电流电击他,或用臭气去喷他,或令他不停手淫,直至皮破血流,目的是使犯人每次对儿童产生性兴奋,就要经历种种生理上的痛苦。
  希望他慢慢变成谈虎色变,再也不敢对孩子想入非非。但是,根据很多的研究报告,对于患有恋童癖的人,治疗的成功率很低。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有暂时的功效,始终没有根治的可能。
  还记得去年发生的一起涉嫌威胁女童的董事长吗?从慈善家到涉嫌猥亵9岁女童的恶魔,王某某在满足自己某种扭曲的心理的同时,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他毁掉的不仅是个人财富和荣誉,还毁掉了受害女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一面天使一面魔鬼,每个人都会有A面和B面,人在现实中生活,不可能没有欲望,欲壑难填,使很多人变得贪婪无比,所以当我们缺乏自控力时,我们就会变成坏人;当自控力重新唤回良知,我们又会变成好人。
  我们如何去正视自己内心的“魔鬼”,让每个人学会怎么协调好与坏产生的化学反应,让它无愧于心,不让心中的野兽突破牢笼、伤害他人,让我们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从我做起,只有认清了人心的阴暗面,才能肆无忌惮地享受人性的光辉。

标签: 儿童  心理  如何看待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