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自2008年5月法定报告以来,每年报告病例数在百万例以上,给我国5岁及以下儿童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二、该病什么季节高发?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三、该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1、患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隐形感染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但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四、该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有多长?
1、该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2、手足口病病人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五、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1、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
2、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液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六、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手足口病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是5岁以下的患儿,尤其以1~2岁婴幼儿为主。
染上该病后,患儿一般会持续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几天后,手、足、口、屁股等部位会出皮疹。
由于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因此,小孩可因感染不同病原体而多次得手足口病。
六、如何预防?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很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督促患儿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3、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患儿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4、家长还应将患儿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5、尽量避免让患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6、家长还要注意患儿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7、注射疫苗,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七、患儿得了手足口病家长怎么办?
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1、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2、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
3、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5、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6、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8、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