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飙涨成为此轮CPI上涨的主要诱因,按此上涨幅度演绎,预计CPI单月涨幅最高可达5%,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下,甚至会让货币政策出台节奏放慢。对付猪价上涨的举措许多,如扩大供赠,但这些多是短期举措。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议论我们居民长期的生存习惯如何改善问题。
猪价上涨:诱发滞胀预期,增添开支负担
近期猪价飙涨是关注热点,10月CPI同比扩大至3.8%,而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6%,其中肉类价格环比上涨14.7%,而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0.1%,加速迹象依然显然,影响CPI上涨约0.79个百分点。
预计11月份CPI将达到4%,明年1月份或可达到5%。与此同时,10月PPI同比跌幅扩大至1.6%。集体来看,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行业减少了1个,价格下降行业增添了5个,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10月份工业增添值大幅归落至4.7%,让人担忧工业通缩的趋势持续,从而使得GDP增速进一步下行,滞胀疑虑油然而生。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大经济体纷纷降息的背景下,我国央行仅仅把MLF下调了5个基点,远低于普遍预期。我以为,央行延迟降息,有一个主要的缘故,就是猪价上涨,拉动CPI大幅攀升,实属多年来所罕见。
从居民消费开支结构看,猪价上涨已经让居民在食品烟酒中的猪肉开支占比大幅上升。要是按照今年三季度数据来察看,按照每人每月消费2公斤猪肉(每周一斤)的水平来折算,居民购买猪肉的支出已经占到了食品烟酒支出的近五分之一。考虑到10月猪肉价格续升,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总体处于徐徐归落过程中,购买猪肉的费用占比进一步提升仍是约摸率事件。
猪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中的占比
国人不仅猪肉吃多,卡路里摄入量也超了
2018年,中国占全球18.3%的人口要消费掉全球49.3%的猪肉,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人均水平的2.6倍,这确实太惊人了。2017年,全球共养了12亿多头猪,其中中国就养了6.9亿头猪。
由于受猪瘟持续蔓延、环保请求提高和上一年存栏率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2019年我国的猪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18年的53.8%大幅下降至45%,这也是导致猪价大幅上涨的缘故。预计到2020年,猪产量又将再度归升。
有人说,中国人吃猪肉多,是因为我们吃牛羊肉少了。但实际上并不少。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4年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9公斤。但经合组织(OECD)统计,中国2014年肉类消费量为49.8公斤,我看到的更多统计数据大约为60公斤(其中猪肉就消费量就达到40公斤)左右,大约是全球均匀水平的两倍。看来,国务院的这一目标明年难以实现了。
我们还可以从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来察看居民的饮食消耗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与世界均匀水平,和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到了1995年,中国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均匀水平。2004年前后,中国大陆卡路里摄入量超过了日本,也超过了我国台湾地区,而与美国之间差距,也在不断收窄。
中国与美日印人均卡路里摄入量比较
由于人种差辞,我们不能与白种人的卡路里摄入量看齐。由于OECD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如今又过去6年,相蟹市国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又提升不少。但即便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中国比世界均匀水平高出7.8%,比日本高出14%,更比印度高出26.4%。
我们以为,过去中国卡路里摄入量的大幅提升,有利于身体茁壮,这也是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体育大国的缘故。但目前中国猪肉消费量和卡路里摄入量都过多了,反而不利于成为体育强国。
从农产品或大宗商品的产量或消费量的全球实际占比看,除了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近一半之外,产量占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农产品或水产品还许多,如茶叶、辣椒、西瓜、淡水鱼、鸡蛋、枣、贝类、人参等。从大宗商品看,钢铁、煤炭、水泥、铝等的产量都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费量也差不多占一半以上。
因此,中国现在濒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温饱,而是“吃多了”的问题,后果是肥肥人口占比快速上升。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近期对44万成年人的调查研究,将腹型肥肥率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结果表明我国有近三成的居民都是“大粗腰”。并且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
其中,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是“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肥率分辞为52.3%、46.2%、45.0%、40.9%、40.5%和38.4%。要是把这个结果与31个省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叠加起来,会浮现故意思的现象。
腹部肥肥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收入高的地区吃肉越多,更具体地说,收入水平相对低的地区,猪肉人均消费量预计超过发达地区,如坐标轴的第二象限与第四象限。其中,第四象限仅有上海与浙江,收入水平较高,但腹部肥肥率偏低,身材保持较好。而值得关注的是第二象限,以北部省份为主,收入水平尽管偏低,但腹部肥肥率水平显然较高。也就是说,尽管从全国层面来比较,这些省份收入水平较低,但早已满意温饱问题,非但不会挨饿,反而浮现了较高比重肥肥,也就“吃多了”。
既然吃多了,那么,就应该少吃。少吃猪肉、降低卡路里摄入量的好处,除了获得改善身体条件外,还可以节省粮食,减少对外进口依赖度。如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为0.14亿吨,全球为3.41亿吨,也就是说,中国大豆产量只占全球的4.24%,但为了养猪,中国不得不向美国等大量进口大豆,大豆消费量达到1.1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32.4%。
有人说,多吃猪肉可以拉动消费,这应该符合经济学原理吧。但随着消费升级,服务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美国的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关系是2:1,也就是说,服务消费可以发明更多的GDP,消耗卡路里所发明的GDP兴许比摄入卡路里发明的GDP要多。如今年猪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比2016年那轮猪价上涨时还低,尽管猪价涨幅远超2016年。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消费升级。
先前图中可以发明,从2015年开始,我国猪肉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就开始归落了,在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同时,品质较好的黑毛猪肉的消费占比在上升,说明今后猪肉消费总量还是会下降,消费结构更加趋向中高端猪肉。
缩短上班光阴,延长睡眠光阴
勤快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勤快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丰衣足食。但现在的问题是,“足食”已经多过头,为此却付出了过长的工作光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三季度经济数据,2019年三季度周均匀工作光阴46.7小时,处在自2010年以来的高位。
根据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均匀工作光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每年250个工作日计算,即使是周均匀工作光阴46个小时,将相当于年工作光阴为2300小时,这远超OECD国家的均匀数,约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美国、德国之间工作光阴的绝对差异存在拉大的迹象。
中国与OECD国家就业人员工作时长(年化,小时)
除了工作光阴过长,休闲娱乐和睡眠光阴就相应减少。此外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睡眠问题也成为普遍现象。根据首席财经商业数据中央公开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网民中有56%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而工作压力大成为网民失眠的最大缘故,其次为生存压力和环境因素。有四成职场人士时常需要加班且在0点以后入睡,超过25%的商务精英失眠的主要缘故就是因为工作压力大。
失眠缘故排行(2018年)
睡眠光阴少,除了工作光阴长是一个主要缘故外,上网光阴过长也是一大缘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央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用户月均使用挪移流量达7.2GB,为全球均匀水平的1.2倍;挪移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
(工作+上网)光阴排在全球前列,运动+睡眠光阴自然就减少了。因此,减少工作光阴和上网光阴,可以相应增添运动和睡眠光阴,提高身体素质和睡眠质量。
此外,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下,今后就业压力也会增大,为了扩大就业,不妨减少现有在职人员的工作光阴。以工业为例,在工业产能利用率相对不高,创造业投资增速仍未修重的大背景下,工业经济的集体形势仍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就业人数、降低工作光阴”兴许是相对更优的选择。因此,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下调就业人员周均匀工作光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