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是汉语成语,不是意指动物。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别人,也警戒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其本身结构为连动结构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
打草惊蛇的运用:
打草惊蛇这多用于否定句。运用示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