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直新闻:11月25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表声明,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中兴通讯等五家中国公司在美国销售设备。你如何看待此事?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这件事情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国人针对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至于全面封杀的到来,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我甚至不用往前追溯太久,以华为为例:2019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允许美国政府禁止所谓“外国对手”企业的电信设备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华为上榜;2019年8月,白宫宣布禁止美国政府部门购买华为的设备和服务;2021年3月,你刚才提到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一份清单,列出了所谓“对国家安全构成不可接受风险的通信设备与服务商”,华为、中兴等五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然后就是现在,这份清单正式启动,图穷匕见,美国人再一次降下了时代的“铁幕”。
事实上,这道“铁幕”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严重,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法国、英国、瑞典、挪威、罗马尼亚、比利时、丹麦、波罗的海三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多多少少,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这道“铁幕”,要么在本国5G网络的关键架构上禁止使用中国设备,要么和美国一样,全面封杀中国高科技企业。
网络图片
所以你说美国此举是出于所谓“保护国家安全”吗?明显不是,美国政府的根本用意在于绞杀中兴、绞杀华为,让中国企业在未来科技的发展赛道中出局,这是明确的攻击性行为。而且美国人根本就没有避讳过这一点:今年9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公开表示,过去美国只需要动态领先于中国,保持一定的科技优势即可,但现在要让中国尽可能落后于美国,要将两国之间的差距尽可能拉大。
如何尽可能拉大呢?美国人一手通过芯片法案,另一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出口管制,明确限制中国先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讲过,这项出口管制落闸时间之急,影响范围之大,以至于美国杂志《外交政策》都感慨道,这完全是以杀伤中国为目的,甚至不惜以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代价。
那么,如何看美方提出的“国安问题”的借口呢?某种意义上,对于美国而言,所谓“国家安全”,要建立在环顾四周而无一合之敌的基础上,要建立在自身的绝对霸权基础之上,这不是某种论断,这是基于历史的事实,无论中美是否处于“新冷战”之中,美国当前正在沿用当年遏制苏联科技发展的方式遏制中国。1980年,美国明确禁止在尖端技术方面与苏联的合作;1982年,里根政府将“遏制苏联科技发展”作为重点战略方向;1985年,美国出台《出口管制法》,与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组成联合体系,从多个方向封堵苏联科技发展上升的渠道。
比较这段历史和当前,不难发现,美国人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每项举动,我们都能在过去找到对应,因为这就是美国人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的记忆,美国人也许嘴上说不想和中国进入一场“新冷战”,但他们一定会试图去复制这些记忆,就像他们试图在中美关系中复制当年对苏联的胜利。然而就像我和很多人都强调过的,中国不是苏联,美国也不是当年那个美国,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保管让你碰个头破血流!
资料图
直新闻: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最近荷兰政府拒绝继续顺从美国对华科技禁运,而德国也表示反对与中国经贸“脱钩”,你认为利益方面的分歧,会瓦解美国为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所搞的小圈子吗?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分析国际关系最忌讳的一点是过分“以小见大”,从某些孤立的表态出发,就大的政策导向进行结构性分析。就像我们看到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华后作出了一系列积极表态,比如德国不能没有中国市场,愿意深化两国间经贸合作,反对中德“脱钩”等;但我们没看到的是,根据德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22日,朔尔茨强调,德国要推动贸易合作多样化,不能依赖任何一个国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明确表示,德国会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为中国的单一国家投资设置一个上限。
我倒不是想说德国政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现实摆在这里,德国并不具备和美国平等博弈的能力,事实上整个欧洲加在一起,也不见得具备这个能力,因此中德关系必然受到美国压力因素的影响。我在之前的评论中提到过,欧美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的国际公共产品,作为交换,欧洲认可美国在欧洲秩序构建之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顺风顺水一起发财的时候,这种依附性关系的本质会被所谓的“双赢”所掩盖,美国吃肉、欧洲喝汤,欧洲各国称赞美国是仁慈的霸主,大西洋两岸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德国铁娘子默克尔继承了法国硬汉戴高乐的理念,试图为欧盟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可以说倒退回那个时代,我完全相信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会全力对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与中国发展更加深入的经贸关系,事实上历史也是这么写就的。
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来自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再一次被塑造为欧洲当前最大的关切,这一共识的达成,也让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地深深嵌入欧洲地缘战略地决策导向之中。
有多深入呢?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德国一直努力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寻求调节,试图为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达成去威胁化的合作,如今这一切化为泡影,改为由美国的对俄姿态所引领,甚至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也隐隐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我举一个略带一些阴谋论的例子,我注意到10月13日,波兰启动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波兰有望成为欧洲新的能源枢纽,而过往这个桂冠一直是在德国的头上,但我们都知道9月26日,德国与俄罗斯之间最大的北溪管道被炸了。一个启动,一个被炸,两者相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其中是否有某种关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虽然说暂时通往波兰的天然气管道输气量仅有北溪的六分之一,但它为我们绘就了一种未来可能性:一边是一个因为能源危机而去工业化的德国,另一边是一个新的欧洲能源枢纽,因为欧洲能源格局的改变而在欧洲内部具有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且这个国家不但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深度绑定,还激烈反俄,热烈盼望着成为美国的十字军,一个这样的欧洲会在中美经贸博弈中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又会在美国对华科技打压问题上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相信也不难想象。
所以我的结论不在于如何自欺欺人地相信欧洲具备某种能力或者良心去自然而然地站在中国这一边,而是中国要积极主动地塑造欧洲未来政治的氛围与导向,通过越发深入的经贸相互依存战胜那些唯恐世间不乱的大西洋主义者,让“一带一路”的进步主义意识形态替代强权政治的霸权思维。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