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文学地标-丁香浓煞法源寺

旅游攻略2022-06-27 10:06:26未知

探访北京文学地标-丁香浓煞法源寺

  今天,请跟随千龙网友“北京行旅摄影”的脚步,一起去探访南城胡同深处里的名人故居和曾经引得众位文学大师到访的法源寺吧。

  法源寺内的丁香树。

  探访北京法源寺之前,我先来说说老北京的京师花事。老北京人有这样的谚语,叫做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我听说老北京人分二种,一种是过去的老北京人,一种是现在的老北京人,区分“过去的老北京人”和“现在的老北京人”有一种方法,就是看他(她)在如何春天赏花。

  “现在的老北京人”乱套了,那儿的花多往那儿哄,这跟“过去的老北京人”就不一样,“过去的老北京人”的京师花事像是现在的年轻人去专卖店似的,是有讲究的,是不能够乱套的。

  如今,北京早已经没有这样的赏花讲究了,倒不是因为花多了随处都是,看着方便了,而是没有以前那样的情致,专卖店到底没有自由市场好使。《红楼梦》的时代,赏花时是要作诗的,现在赏花时光忙着频频拍照了。春天的法源寺不仅成了公园,也真的成了热闹的集市呢。

  我再来说说我是如何探寻丁香浓煞的法源寺的。说来真不好意思,我是从紫竹桥出发的,进入菜市口大街,问了几个老北京人才找到这个叫南半截胡同的地方。南半截胡同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以南,由于胡同的长度为南北纵向的街道的一半而得名。

  这是老北京很有名的一条胡同,房屋的历史都有百年以上,破旧不堪,胡同周围已经建起了高楼大厦,“南半截”因为被国家重点保护,所以还没有拆迁。

  这是南半截胡同7号,考证,在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章学诚率领几位浙江在京官员,在南半截胡同路西(即今南半截胡同7号)的一所宅院内筹建了“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中华民国初年,山阴县、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该馆更名为“绍兴县馆”。

  这是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当年,章学诚、钱德承、蔡元培、钱玄同等人都曾在该会馆出入。中华民国初年,会馆编有《越中先贤词目》。

  1912年8月5日傍晚,周树人(鲁迅)抵达北京,当夜住在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店。8月6日上午迁入该会馆的“藤花别馆”。此后在这里居住四年。

  据《鲁迅日记》记载,由于不堪邻居喧闹及蚊虫叮咬,他在1916年5月6日迁到该会馆的“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独占一个院。有院门为月亮门,屋内墙上有一块石匾,上面有名叫“阿尧”的人的题词:“昔有美树,花夜合,或曰楝之别种莲敷,遂以名其轩,壬寅春树折,癸卯乃谋种而改题云。”。《鲁迅日记》记载的意思是说,壬寅年(1842年)院子里的楝树折断,在癸卯年(1843年)补种了现存的槐树,所以将该房屋改名为“补树书屋”。由于不堪邻居喧闹及蚊虫叮咬,鲁迅在1916年5月6日迁到该会馆的“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独占一个院。

  鲁迅喜欢此处的清静,就住了进来,在此住了三年半,直到1919年11月21日迁居北京八道弯胡同的宅院。钱玄同经常来补树书屋看望鲁迅。在补树书屋,鲁迅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等小说,以及《我们应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等杂文,以及多篇译作。

  经过多年变迁,这里已经面目全非。

  沿南半截胡同,步行109米,直行,我进入了烂缦胡同,多么“浪漫”的名字。

  烂缦胡同位于牛街东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光绪《顺天府志》。

  相隔不远的北半截胡同41号,就是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的生所与死处近在咫尺,谭嗣同的故居简单醒目的坐落在菜市口的边缘。

  现在的北半截胡同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

  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

  沿西砖胡同步行125米,右转,进入法源寺前街,最后,在一个老北京人携带下,我找到了法源寺。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直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寺内藏《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它可以向我们证实唐代幽州的确切位置,成为北京城址明白无误的见证。

  清代,雍正帝将此寺更名为法源寺,乾隆皇帝亦曾亲临寺院,御书“法海真源”,道出法源寺真名的涵义,此匾额悬于大雄宝殿门楣至今。

  李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以这座古刹为背景的,此前李敖虽然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这篇小说以此为基调,再现了百日维新后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

  我读过李敖《北京法源寺》一书,这本书似乎比寺庙更出名。这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法源寺的游客激增,香火不断,法源寺的佛像们沾了诺贝尔的光。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是很有名的。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有诗人相约聚于法源寺举行“丁香大会”。听说这里的“丁香大会”的那种盛景大约与小说《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的情形差不多。

  赏法源寺丁香的最佳时间是4月中,那时,赏法源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法源寺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芬芳浓郁,极负盛名。不但数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种、花色各异,除了中国原产的华北紫丁香及其变种白丁香以外,还有传说中郑和下西洋时从南洋马鲁古群岛带回来的洋丁香,据说叶片、花瓣与香气都是独一无二的。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除了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之外,还与许多名人以及名人来法源寺欣赏丁香花的故事。

  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吟诗。据史书记载,每年此间到法源寺赏丁香吟诗唱和者很多,尤以清代为盛,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1914年,著名诗人王闿运曾在这里发起举办过百人赏丁香诗会。1924年4月26日,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见证了一位东方的智者、一位来自佛的国度的诗人的来访,印度诗人泰戈尔由徐志摩陪同前来赏丁香,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看来,民国时期仍延续着京华的传统——到寺庙赏花。

  法源寺在深沉的悲悯中封存了千载往事。往事灰飞烟灭,惟有丁香依旧。

  丁香浓煞法源寺,我在风中看着花落。原来丁香也有落花时。落下来的丁香,它拂过我,我想,待明年丁香花开。我一定提前奔跑而来。在漫天漫地的丁香里,一株开花的丁香树在法源寺季节深处静谧,浓煞法源寺。

本文标签: 丁香  胡同  法源寺  鲁迅  北京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