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出自哪本书(将相和出自哪本书又是谁写的)

教育百科2022-12-04 13:02:11未知

  《将相和》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通过记叙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从而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

  1、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启示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2、渑池之会

  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

  启示我们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荣誉不可侵犯。所以,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的国家荣誉不顾自身安危,敢与同强敌做斗争。只有让他看到你的强大与决心,才能彻底取得与强大的对手较量的胜利。

  3、负荆请罪

  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将相和》作者简介

  该篇作者是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淡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生平: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将相和》赏析

  开篇点出:“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结尾说:“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将相和”;又揭示了课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还深化了主题,只有将相和好,才能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将相不和是因为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颇高,实质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们和好表面上是廉颇用于改过、负荆请罪,实际上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将相和》创作背景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本文标签: ,将相和  ,本书  ,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