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教育百科2022-09-22 17:46:54佚名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到2022年年底,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25年,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运行更加有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教学、训练、竞赛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体教深度融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具有四川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三)科学开展体育课程建设。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注重大中小幼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重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重在锤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体育特色课程建设要注重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四)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刚性要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削减、挤占课程时间和校园体育活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逐步增加体育课时。鼓励高中阶段每周开设体育课不低于3课时,有条件的市(州)实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五)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大力推广“课课练”“课课赛”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注重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探索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特色教学模式。加大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科学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六)强化校内外体育锻炼。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学校每年应举办1至2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合理安排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线上、线下体育课程建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周末和节假日每天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下午课后落实一节体育锻炼课时,将体育锻炼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内容。寄宿制学校要科学安排学生早操、晨跑。中小学校要加强家校协同,探索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体育家庭作业以体育锻炼为主,突出体育锻炼实效,不得增加学生家长负担。普通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强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

  (七)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完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常态化开展班级联赛。进一步完善分学段、分等级、跨区域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开展,打造“贡嘎杯”系列体育赛事品牌。省、市(州)、县(市、区)每年有计划地举办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应组建相关体育项目代表队,积极参加不同层级体育赛事。

  (八)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深入开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分年度逐步提升特色学校比例。推动武术、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冰雪项目,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九)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卓越体育人才引领作用,具备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冠军工作室”,邀请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开设专题讲座,指导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善高校体育师资、场地、设备配备,鼓励高校集中资源发展普及性强、增强体质效果好的体育项目。鼓励高校积极承办体育赛事,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指导支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代表队建设。

  (十)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大力加强省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支持体育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到2025年立项3至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8至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推进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10至15个协同培训基地。加大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力度,形成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

  (十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方每年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帮助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提升体育教育水平。加强体育教研员配备,各县(市、区)至少配备1名体育专职教研员,鼓励分学段设置教研员岗位,建设体育名师工作室。推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工作,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体育教师海外研修访学,定期开展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十二)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各地要加强统筹,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完善体育器材设备补充机制,推进学校卫生(保健)室标准化建设,落实体育教师服装配备等保障要求。把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问题,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校建设室内体育场馆和风雨操场。

  (十三)统筹整合社会场馆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建体育场地设施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属地政府共建共享体育场馆。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定期公布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清单,明确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等。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提高体育场馆利用效率,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积极承办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活动,为大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与课外锻炼提供服务。

  (十四)推动体教融合创新发展。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中遴选一批试点学校,按学段梯级建立中小学高水平运动员预备队,完善入学、升学等相关保障支持政策,妥善解决学训矛盾。推动校园足球体系化建设,促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贡嘎杯”校园足球联赛、高校主客场联赛等活动,大力促进校园足球普及,增加校园足球人口基数,强化校园足球综合育人功能。整合教育、体育部门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推进学生课余训练、赛事体系、等级认定等一体化建设。

  (十五)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学校体育和体质健康管理评价机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良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每年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期末测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中职学生学分管理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十六)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将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体系。科学认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支教任务计入工作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积极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全国性体育专项课题,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十七)强化教育督导评价。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将体育质量监测纳入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总体规划,建立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科学性,公布监测结果,监测结果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参考。把“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等作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考核指标。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评价纳入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方案,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和省属高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三、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研究推动本地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强教育培训,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十九)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形成多元化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做好风险管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师生安全教育,落实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各项制度,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二十一)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大意义和各项政策举措的宣传解读,大力宣扬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传播体育精神,推广改革成果,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标签: ,体育  ,学校  ,学生  ,体育教师  ,体育场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