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督导评估标准

教育百科2022-07-22 14:13:56未知

指标

观测点

A1课程理念更新与目标定位

B1.充分发挥课程高质量实施在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上的关键作用。

B2.学校基于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建设规划,科学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实施总体规划。

B3.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结合课程资源、教学优势、生源状况等实际,整体规划三年课程安排,制定学科课程实施纲要。

B4.精心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的课程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和思政教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B5.注重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晰课程理念目标内涵、增强主动实践意识,建立健全课程目标定期评价和修订的合议机制,不断提高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A2课程内容选择与结构体系

B6.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课程内容的新时代教育价值导向,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

B7.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重视课程设置的均衡适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统整,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结构。

B8.各学科内容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注意学科标准、学科领域、跨学科界限的适度平衡,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突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际的联系。

B9.严格落实高中新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理化生实验等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必修课程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B10.重视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课要求的学习需求。

A3课程教学实施与支持保障

B11.统筹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时间安排,注重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重视学生学法指导,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习能力提升教育。

B12.建立健全选科指导制度,形成课程说明、制订选科走班指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选科、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四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至少提供10种以上选科组合,一般高中提供6种以上选科组合。引导学生科学确定选考科目。

B13.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研究学生、服务学生、指导学生发展。开发开设20课时左右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指导中心要配备专门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2000人以上高中学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含心理健康教师)。

B14.课堂充分体现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努力形成适应学情的学科教学范式。积极开展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实践。

B15.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新课程实施方案、新高考方案学习培训活动,健全并落实学校班子成员参与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巡课、听课、联系学科组制度。校长、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节数符合规定,学校或年段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专题讨论教学工作的会议且有记录。

B16.细化校本化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全批全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批改和讲评记录。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合理,对教辅资料征订有严控制度并有效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B17.落实辅导与答疑制度,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辅导计划。教师辅导中关注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

B18.巩固、拓展校外课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教育基地育人作用,重视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企业、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

B19.重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和使用,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学校建有市级以上课程基地、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品格提升工程、学科发展创新中心,各项目开设活动记录完整。

B20.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校内教研主备制度,校本研修活动规范,有检查、有反馈。各学科有制度化的教学规范,已建构富有体系适应新课程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建立支持制度落实的保障运行机制。

A4课程实施效果与评价制度

B21.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科学实施发展指导评价,有健全的学分管理制度,有完备的学分分配方案和学分认定办法,学分认定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水平较高。

B22.依据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发展,规范运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建立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申诉复议、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与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B23.建立选科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突出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B24.建立校内学业质量评价制度,能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学业质量命题并加强相关数据分析,建立分析、反馈与改进机制,健全基于数据诊断的教学改进制度。

B25.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规范、结果客观、使用合理,形成实施质量持续提升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保证课程实施成效和课程目标达成。

A5课程文化建设与特色创新

B26.学校基于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建设行动方案。

B27.重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课题研究,创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注重教学改革经验的遴选和推广,并有相关成果在省级期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专题会议经验交流。

B28.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学校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确认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或市级示范校,在课程规范实施和教材使用研究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B29.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科技以及学科等各类课程相关高水平竞赛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的人数多。

B30.学校师生在研究性学习成果、校本特色精品课程等各类评比中参与度高,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的覆盖面广。

本文标签: ,课程  ,学生  ,制度  ,评价  ,学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